提升经济学研究的综合应用性
2022年02月23日 08:5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2月23日第2353期 作者:本报记者 王悠然

  经济在今日世界中的作用不言而喻,经济问题贯穿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济学也因此成为一门极为重要的学科。由于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广泛、研究对象繁多,经济学家必须在各种各样的研究目标和研究课题之间进行取舍。经济学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其研究成果能直接影响政策制定。因此,经济学家对研究目标和课题的选择不仅是学术事务,还可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后果。然而,科学家对哪些问题“有意思”“值得研究”的判断难免具有主观性。为了解经济学家如何看待本学科当前的研究目标设定和研究课题选择,德国波恩大学经济学教授、德国布里克行为与不平等研究所首席执行官阿明·福尔克(Armin Falk)和该研究所研究员彼得·安德烈(Peter Andre)于2021年开展了一项大规模在线调查。两位学者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介绍了该调查的关键内容。

  明确限定调查对象和问题

  福尔克和安德烈告诉本报记者,为全面反映经济学界的看法,给所有处在“活跃状态”的经济学家发声的机会,他们首先建立了一个大型文献数据库。数据库中包含2009年初到2019年12月初刊发于全球排名前400的经济学期刊上的文章。由于这些期刊均以英文出版,在其中发表过文章的学者可被视为国际经济学交流的积极贡献者。接下来,他们进一步筛选潜在的受访者。第一,排除自2015年起没有文章被收录于上述数据库的作者,因为他们已不处于“活跃状态”。第二,排除就职于科研产出很低的非学术机构的作者,因为他们很可能不是专职学者或已不再从事学术研究。第三,选出至少有3篇文章被收录于上述数据库的作者,或者个人发表的全部文章中至少有50%刊发于经济学期刊的作者,以排除来自经济学相邻学科或非经济学专业的作者。第四,选出电子邮件地址可查可用的作者。

  福尔克和安德烈向所有满足筛选条件的经济学家发送邀请后,共有7794人完整地参与了该调查。调查包含两个问题系列,第一个问题系列涉及对若干经济学基本研究目标的取舍,第二个问题系列涉及对经济学研究课题分布的偏好。第一个问题系列旨在了解受访者如何权衡一些常见的经济学研究目标,例如政策相关性或个人兴趣、政策相关性或基础研究、问题重要性或因果关系识别、纯理论或应用理论、定量或定性、专业性或多学科性、预测性理论或解释性理论。这些目标之间并不总是“非此即彼”的,但在许多情况下难以同时兼顾。针对每一组“对立”目标,受访者通过打分来表明自己对整个经济学学科和自己所属分支领域现状的满意程度,以及希望某一目标得到更多或更少关注。

  在第二个问题系列中,受访者需将100分的总分分配给19个经济学首要研究课题。这100分代表某一年度经济学期刊刊发的所有文章,每1分即经济学研究总产出的1%。由此,受访者的给分表明他们对各个研究课题的倾向性。这19个研究课题是JEL分类系统中的一级分类,包括:经济学总论和教学;经济思想流派和方法论;数理和数量方法;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货币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产业组织;经济史;等等。JEL分类系统是美国经济学会(AEA)主编的《经济文献杂志》采用的主题分类系统,现已被西方经济学界广泛采用。

  经济学家对学科现状不甚满意

  受访者对第一个问题系列的回答呈现出三个特点。第一,对当前经济学研究目标的设定感到不满,只有20.6%的受访者表示“大体上令人满意”。对于大部分研究目标,5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需要改变现状。例如,54%的受访者认为应更多地以政策相关性而非个人兴趣为研究目标;56%的受访者希望实证研究更多地以问题重要性而非因果关系识别为目标;61%的受访者希望理论研究更多地以应用性、证据相关理论而非纯理论为目标。第二,受访者大多认为经济学研究应扩大范围、拓宽广度,他们在这一点上达成最大共识。60%的受访者希望专业性的研究目标减少,79%的受访者希望多学科性的研究目标增加。第三,大部分受访者主张开展更多的风险型、创新型研究而非渐进型、传统型研究。

  受访者对第二个问题系列的回答显示,从定性角度看,他们对19个经济学研究课题的倾向性排序与现实中的期刊发表情况相似。例如,受访者给分较多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经济学课题在经济学研究总产出中比例也较高,受访者给分较少的经济学总论和教学、法律和经济学、经济史课题在经济学研究总产出中比例也较低。

  但是,从定量角度看,受访者对19个研究课题的分数分配比实际数据更平均。例如,金融经济学文章在所有经济学期刊文章中约占15%,比受访者对这一课题的平均给分高出9.8个百分点;微观经济学和产业组织文章的真实比例也明显高于受访者对这两个课题的平均给分。相反,公共经济学和经济史文章在所有文章中的真实比例,明显低于受访者对这两个课题的平均给分。由此可见,受访者希望经济学研究课题更多元化、课题分布更均衡。此外,在更宏观的分类层次上,受访者希望经济学研究中实证研究占48%,理论研究占28%,方法研究占24%。

  关注焦点与个人背景有关

  由于研究人员对受访者个人信息已有一定了解,例如人口学基本特征(性别、年龄、宗教信仰)、学术职业成就(职级、工作机构、衡量文章发表量及其影响力的H指数等)、侧重的研究方向和课题,因此可以分析受访者个人特征与对调查问题的回答之间有何关联。分析显示,个人特征可以系统性地预测受访者对经济学研究目标的权衡和对研究课题分布的偏好。

  就研究目标而言,女性经济学家对政策相关性、多学科性、创新性的重视程度较高;来自非洲、拉丁美洲的经济学家对政策相关性和创新性的重视程度较低;平时以从事理论研究和方法研究为主的经济学家对政策相关性的重视程度较低,主要从事方法研究的经济学家更重视专业性强的研究和渐进型研究。

  就研究课题而言,受访者在现实中针对某个研究课题发表的文章越多,在调查中给这个课题分配的分数就越高。在性别方面,女性经济学家对宏观经济学和经济史课题的给分较低,对健康、教育和福利课题以及农业和自然资源经济学、环境和生态经济学课题的给分较高。

  应用经济学正值黄金时期

  福尔克和安德烈表示,经济学有着“监测”本学科发展状态、研究课题和方法的长期传统。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出现“应用转向”,经济学的多学科性和数据导向性越来越强。英国伯明翰大学经济史与经济哲学教授罗杰·巴克豪斯(Roger Backhouse)和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学院经济史副教授贝亚特丽斯·谢里耶(Beatrice Cherrier)将21世纪称为“应用经济学家的时代”。应用经济学有许多表现形式,其中之一是新的方法论,例如实验经济学、对大规模数据组的分析、随机控制实验、政策分析。这些趋势与调查受访者的期待相符,说明进步的信号是可见的,但仍需持续改善,例如增加多学科性质的研究。

  两位学者特别提出,这项调查的目的不是宣扬特定观点,而是收集和记录经济学家整体的看法。从个人角度讲,他们赞同加强经济学研究目标的政策相关性和研究课题的多样性,以包容、开放的态度面对其他学科的见解。不过,什么是“重要”“政策相关”的问题,经常难以评判,很多时候也无法预测一项研究最终是否会产生政策影响。因此,优质的基础研究依然是必要的。

  展望未来,气候变化将成为今后10年最重要的政策问题之一,经济学界尤其是一流经济学期刊应大力提高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度。另外,调查受访者对当前经济学研究目标设定和研究课题选择的看法存在性别差异,这说明经济学界需要缩小性别差距。

  巴克豪斯对本报记者表示,经济学家应研究重要课题,而重要课题随着时间而变化,当下的重要课题包括气候变化、不平等加剧、金融危机、可持续增长、生物多样性流失等。此外,基础研究也至关重要,对市场运行规律、人类行为等较抽象问题的探索有助于理解那些更具体的重要问题。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