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一项新研究指出,社会稳定源于一个核心要素:同质偏好,即人们倾向于与自己相似的人互动。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2月8日刊发了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复杂系统科学教授斯特凡·瑟纳(Stefan Thurner)等人的论文《二元同质偏好互动可解释实证性社会三元组统计数据》。该研究对社会稳定机制提供了更简明、更贴近实际的解释。
社会学家一般用两种理论来解释人类对社会稳定性的偏好:一是社会平衡理论(social balance theory),二是同质偏好理论(theory of homophily)。根据社会平衡理论,每三个人可以构成一个关系三角形,这个关系三角形有时是平衡的,有时是不平衡的。为避免不平衡关系带来不适感,在建立社会关系前,人们会考虑这些三元信息。因此,社会中平衡的关系三角形远多于不平衡的关系三角形。
然而,瑟纳等人注意到,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总考虑关系三角形,因为这样思考过于复杂。相反,人们可能倾向于直接与自己观念相同、背景相近的人打交道,以使社交压力最小化,这就是同质偏好。为验证这一假设,瑟纳等人使用多人网络游戏“豹”(Pardus)的用户数据进行建模分析(用户在注册时已同意其数据可用于科学研究)。这个游戏营造了一个未来世界,约10万名玩家在其中开展经济和社会互动,如交朋友、竞争、合作、打击敌人。研究人员此前已经发现,这些玩家在游戏中的行为与在真实世界中的行为一致,因此,该游戏是研究群体形成和社会动态的一个绝佳数据来源。
分析结果显示,基于同质偏好的一对一互动造就了一个稳定社会,个体总是朝更稳定的方向自组织(self-organize)起来,这一过程与关系三角形无关。接下来,研究人员计划使用一个大型在线社会实验的数据来进一步测试同质偏好理论。瑟纳表示,“物理学家常说‘简单即美’,在社会学中也是这样。看似复杂的人类互动可以通过简单的方式解释,同质偏好是社会平衡和稳定的驱动力量”。
(王悠然/编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