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提高民众劳动意愿的正确路径
2022年01月24日 09:3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月24日第2336期 作者:

  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据荷兰莱顿大学官网1月14日报道,该校认知心理学系助理教授芬娜·波莱蒂耶克(Fenna Poletiek)等人开展的一组行为实验发现,无条件基本收入对人们找工作的意愿和努力起到的影响不是绝对负面的。研究人员在实验中模拟了不同社会保障形式下的劳动报酬结构:无社会保障;提供有条件福利——找到工作后就不再享受这一福利;提供无条件基本收入——是否有工作都不影响这部分收入。

  在长达数月的多轮实验中,参与者在计算机上完成任务并获得报酬,完成的任务量越大,报酬也越多。实验结果显示,无条件基本收入既不会导致人们不愿意找工作、不努力工作,也不会使劳动者对工资水平的预期上升,“有了无条件基本收入,人们就会游手好闲、不劳而获”的观点没有事实依据。相反,有条件福利对人们找工作的意愿和努力起到负面影响,人们一旦开始工作就会失去福利的机制,会起到反激励效果。有偿劳动造成福利减少的现象又被称为“福利陷阱”,它使人们变得厌恶风险。波莱蒂耶克表示,对于正在享受有条件福利的人而言,找到工作一方面意味着更好的前景,另一方面给未来带来不确定性,有些人会为了避免风险和不确定性而放弃找工作。

  此外,曾有社会学研究显示,提供无条件基本收入后,女性可能减少有偿劳动,不利于女性参与劳动力市场。但此次实验的结果没有呈现出性别差异,这说明过去的研究发现与女性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在职场中工作无关。女性通常工资水平低于男性且承担更多的家务责任,因此如果可以享受无条件基本收入,女性更有可能选择照顾家庭而非外出工作——前者的成本收益率更高。(李遇/编译)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