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高校学生成为“数字仆人”
2022年01月21日 08: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月21日第2335期 作者:王悠然/编译

  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美国新奥尔良洛约拉大学教授克里斯托弗·沙伯格(Christopher Schaberg)1月18日在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杂志官网发表文章《今天的高校学生不是“数字原住民”,而是“数字仆人”》。他提出,数字技术在给高等教育提供巨大助力的同时,也给学生施加了沉重的负担。

  “数字原住民”一词由美国教育作家、演讲家马克·普伦斯基(Marc Prensky)于2001年首次使用,指的是在信息时代长大、从小就熟悉数字技术和设备的人。人们通常认为,如今的高校学生就是一群数字原住民,他们的成长伴随着互联网和个人计算机大范围普及、智能手机等高科技数码产品兴起并快速流行的时代浪潮。他们使用数字技术的意愿和能力超出前辈,并享受着数量更多、质量更高、品类更丰富、更容易获取的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资源。就个人和外界两个方面而言,数字技术进步给教育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特别是在内容规模更大、难度更高,且学生的自主性、自由度和自我管理能力也更强的高等教育阶段。

  然而,沙伯格注意到一个新现象:高校学生与数字技术之间的关系似乎趋于反转,从技术服务于人变为人服务于技术。现在,学生必须持续关注数字平台以追踪自己的“学业轨迹”,维护一个围绕高等教育建立起来的精密数字系统。例如,新冠肺炎疫情使高校学生成为学习管理系统的重度用户,上课、考试、答辩等,几乎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在线进行。又如,电子邮件等数字通信工具虽然极大地提高了沟通的便捷性,但也催生了信息爆炸,学生每天收到大量与课业相关的邮件、消息,甚至来不及阅读。尽管学生能熟练收发电子邮件、回复即时通信软件的信息,但他们未必真正接受过邮件写作、时间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因而无法真正高效运用数字技术,进而可能在巨量信息面前茫然失措。

  沙伯格表示,从单独一门课程的角度看,随着数字学习环境而来的任务增幅并不会超出可掌控的正常范围,但多门课程叠加后的任务总量可能非常惊人。有心理学研究显示,不断增加的新邮件和消息提示、长串的待处理事项列表、显示屏上的程序窗口和网页标签可能诱发和加重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对此,有些高校视而不见,有些高校通过“学生成功中心”等机构向学生提供与数字学习相关的指导、建议、学术资源,但此类处理方式可能强化了这样一种理念:我们的目标就是成为永不疲倦的“数字仆人”。这可以说是一个十分恐怖的人生理想。

  在沙伯格看来,旨在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规划和完成学业的技术工具,反而占据了学生几近全部的注意力和精力,这是本末倒置的。为扭转不良趋势,沙伯格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加入了一些创意元素。例如,强制学生暂时放下电子设备、走出封闭的教室,观察身边的世界;开展更多有利于学生之间分享、合作的活动。这些尝试表明,非数字学习环境可以展现生活的其他形式,使人更加真实地存在于当下。

  (王悠然/编译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