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新研究显示,20世纪下半叶至今,语言学教材中一直存在性别偏见。
美国罗格斯大学官网1月11日报道称,美国语言学协会主编的期刊《语言》2021年12月号刊发了罗格斯大学语言学系副教授克里斯汀·赛雷特(Kristen Syrett)等人的研究成果《语言学教材中的性别偏见:麦考利和布莱斯的研究(1997年)发表后发生任何变化了吗?》。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语言学系教授莫妮卡·麦考利(Monica Macaulay)和美国大峡谷州立大学英语系副教授科琳·布莱斯(Colleen Brice)在1997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考察了1969—1994年出版的11部语言学句法教材,发现几乎所有教材都偏爱将男性名词短语作为主语(subject)和施事主体(agent),且经常呈现出对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为了解在20多年后的今天这种情况是否有所改变,赛雷特等人选择了2005—2017年美国出版的6部句法教材,并从每部教材中随机抽取了200个例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他们发现,麦考利和布莱斯揭示的性别偏见和刻板印象至今依然存在。在例句中,男性出现的频率几乎是女性的两倍,男性作为主语和施事主体的概率更高。在例句中,性别刻板印象仍然常见:男性更有可能拥有稳定职业(如医生),与书本打交道,传播暴力;女性更有可能表现出不同情绪,特别是愤怒、不愉快等负面情绪。与肢体动作有关的例句中,女性出现的比例高于男性;与情感活动有关的例句中,女性出现的比例也高于男性;与智力活动有关的例句中,女性出现的比例则低于男性。
近半个世纪里,性别偏见一直“盛行”于语言学领域,以内隐(implicit)方式向学生传播针对女性的根深蒂固的偏见。研究人员认为,在语言学教材中加入性别包容性内容,有助于促进语言学家群体的多元化。对语言学界和社会各领域而言,加强语言的性别包容性是迫切的需要,重新审视教学资料、防止内隐性别偏见长期存续刻不容缓。赛雷特表示,改变的第一步是提升教材中人物的性别多样性,消除针对所有身份的刻板印象。同时,打破支撑性别不平等及其他各种不平等的结构性壁垒也很重要。
(王悠然/编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