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假新闻的潜在负面影响
2021年07月14日 10: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7月14日第2207期 作者:王俊美

  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6月30日,美国哈佛大学尼曼新闻实验室官网刊发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心理学副教授席亚拉·格林(Ciara Greene)等人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称,虽然假新闻以并不显著的方式改变了人们的行为,但不能忽视微小变化带来的潜在负面影响。

  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的早期阶段,一些假新闻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当时,假信息浪潮催生了“信息疫情”一词。很多人认为,假新闻的传播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影响人们戴口罩、接种疫苗或遵守其他公共卫生准则的意愿。然而,此前几乎没有科学研究直接对这一假设进行验证。因此,2020年5月,格林等人招募了4500名参与者进行在线研究。参与者被告知,该研究的目的是调查他们对一系列与新冠肺炎疫情有关的公共卫生信息和新闻报道的反应。

  研究人员向参与者展示了四个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真实新闻和两个假新闻,假新闻的内容设计与当时流传的信息非常相似。例如,喝咖啡可以预防新冠肺炎、爱尔兰即将发布的密切接触者追踪应用程序是由知名公司相关人员开发的。在阅读完这些新闻后,参与者会表明他们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根据这些信息采取行动的意愿有多大。例如,是否多喝咖啡或下载接触者追踪应用程序。

  研究发现,假新闻确实改变了人们的行为,但并没有那么显著。但有的参与者对他们读过的虚假新闻产生了错误记忆。例如,与阅读新闻但没有“记住”新闻的人相比,那些错误地记得接触者追踪应用程序涉及隐私问题的人下载该应用程序的可能性要低7%。格林认为,虽然这种影响很小,但即使微小的影响也会对人们的健康产生很大影响。例如,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麻疹、腮腺炎和风疹(MMR)联合疫苗与自闭症存在联系的论断。受此影响,21世纪初儿童疫苗接种率下降了10%。这一比例虽然不高,但其后荨麻疹病例却出现了大幅度增加。

  此外,政府、媒体等机构会针对虚假信息提出警告,鼓励人们思考在线信息。此类警告能否影响人们对虚假信息的态度?格林等人也对此进行了研究。一些参与者被随机要求先阅读一般的虚假信息警告,然后再阅读真假新闻。令人惊讶的是,事先阅读警告内容并没有影响人们对假新闻的反应。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虚假新闻对人们行为产生的影响,同时还要重新考量关于假新闻事先警告的效果。

  (王俊美/编译)

责任编辑:宗悦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