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为引领 推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发展
2021年07月14日 09:3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7月14日第2207期 作者:孙楠楠 吴谋林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拥有在5000多年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灿烂文明。聚焦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其种类丰富,并同民族经济、社会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承载着民族传统文化。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有益于强健学生的体魄、增强学生体能,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时代要深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拓宽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育人渠道,以文化自信为引领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在传承传统文化基础上不断开展课程改革创新,以民族精神、体育精神为抓手提升课程育人效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以文化自信破解民族体育课程发展困境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征,每个时代的文化都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作为传统文化载体之一的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各族劳动人民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兴起的群体性运动形式,充分展现了民族的特色和风采,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精神和物质文化,是历史长河中逐步凝聚起来的文化精髓的体现。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体育赛事的引入,我国现代体育发展迅速,在奥运会、大运会等国际性赛事上屡创佳绩,乒乓球、羽毛球、跳水、体操等项目已成为我国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篮球、足球等项目也成为大众普遍的娱乐项目,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在外来体育文化的冲击下,逐渐走向边缘。民族体育课程很难勾起学生的兴趣。比如武术是现在最为热门的民族体育课程内容,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是侧重于自身示范传授学生武术技巧的方式,难以提起学生学习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兴趣。这些都阻碍了民族传统体育精神的传承,阻碍了传统文化教育导向功能的有效发挥,阻碍了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因此,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学术研究和教学改革,发扬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基因,以文化为引领传承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文化内涵,提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使民族传统体育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理想信念、价值观念、体育精神等内容在高校和社会得到广泛传播,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和教学内容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认同,不断提升民族凝聚力,于文化传承以及人才输出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以传统文化推进民族体育课程改革创新

  我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越来越强,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范围内传播越来越广,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在全世界受到追捧,除武术之外的摔跤、舞狮、射箭、棋术、龙舟、空竹等民族体育项目也都承载着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然而,无论是在课程的设置上,还是在课程内容上,这些传统体育所占的比重要远低于西方体育,阻滞了民族传统体育在传承文化和培训学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高校教师新时代的使命。

  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要顺应时代发展,首先,与时俱进,推进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现代化。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的洗礼,在不断扬弃的过程中沉淀,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要立足国际视野,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提升课程理论性。其次,内容创新,促进传统体育项目大众化。西方体育项目和体育文化的进入,使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受到一定的冲击,蕴含着深厚文化的体育项目因为其在开展过程中需要的文化修养和器材的限制,逐渐远离大众视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全面发展,需要从业者对体育项目进行改革创新,以当前文化视角为基础,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加贴近学生群体、贴近百姓生活,对学生和社会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渗入式教育。最后,传承发展,推进传统体育项目国际化。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国外的传播越来越广泛,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在教学改革中要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意识,加强同国外体育项目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坚定理想信念。

  以民族精神提升民族体育课程育人效果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推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实施源源不断的动力,是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的重要支撑。首先,深挖民族体育文化内涵,加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高校要充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宏大的历史视角来加强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建设,推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普及,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其次,高校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使命和担当意识,为课程育人效果打下基础。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提高自身政治站位。不断强化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以文化为切入点,提升课程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感和认同感,通过隐性教育来应对西方体育文化的入侵。最后,丰富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内容,传统文化需要继承创新,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要不断发展,就要在课程内容上进行改革,开展适应当前学生群体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武术是现在最为热门的民族体育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在传授学生武术技巧之外,注重武术历史人物的介绍,加强武术文化内涵的讲解,通过影视、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来加强学生对于武术的认知,提升学生学习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兴趣,实现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提升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育人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民族传统体育一直以来都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要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展过程中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的辩证关系,充分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民族传统体育蕴含的文化精神渗透到所有体育项目中,通过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激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体育部)

责任编辑:宗悦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