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可多途径影响社会
2020年05月29日 08: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5月29日第1936期 作者:本报记者 王晓真

  由于哲学的抽象性,它常常给人一种难以与社会议题结合、难以产生社会影响的印象。近年来,随着一些学术评价制度对学术影响力的要求,一些哲学家也开始思考和探索哲学的影响力评估问题。

  近日,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公共政策学院教授戴安娜·希克斯(Diana Hicks)与新泽西理工学院哲学副教授布里特·霍尔布鲁克(Britt Holbrook)发文,回顾了2014年英国研究卓越框架(REF 2014)学术评估中的哲学学科影响力案例研究,归纳出哲学家发挥影响力和将哲学思维应用于广泛的社会议题的五大主要路径,并将案例研究中提供的实证证据与“田野哲学”理论进行了比照,分析了其中的联系。

  探索影响力形成原因

  此前,以美国北得克萨斯州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罗伯特·弗罗德曼(Robert Frodeman)、哲学与宗教系研究生部主任亚当·布里格尔(Adam Briggle)与霍尔布鲁克等人为代表的一些哲学学者提出了“田野哲学”(field philosophy)理论,认为哲学家应当走出象牙塔,与非学术界交往,参与到社会问题中,进而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力。

  对于哲学学科是否应当注重自身影响力的问题,有人认为应当“为了哲学而哲学”;有人认为哲学应该专注自身专业知识,避免受到外部非专业人士的干扰;也有人主张哲学是文化的根基,其影响力要在很长的时间中慢慢显现。弗罗德曼等人则认为,哲学应当改变世界,而难点也在于如何改变世界,以及是否能让世界变得更好。

  弗罗德曼等人认为,“影响力”(Impact)这一用词太过强调冲击性,而大多哲学研究成果都要温和得多,用“效果”(effect)等名词或许更能代表其中所包含的复杂过程。并且,与评估车辆撞到墙壁的冲击力不同,评估哲学的影响力不能用简单的公式解答。考察哲学影响力时,还必须考虑其所产生的更广泛、长期性、散播性影响。学者们还强调,哲学家不仅仅要探讨如何达成影响力,更应该就如何产生影响力的原因发问。

  弗罗德曼等还为“田野哲学”给出了一套准则,包括以案例为基础,不是以抽象的问题作为出发点,而是从非哲学界人士提出的具体问题入手;让利益相关者参与到问题架构和研究设计中;定期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核对,方便及时修改,例如以周为单位展开;为保证严谨性,研究应当适应环境的需求和时间的变化;将评判成功的非学科标准纳入考量。他们认为,让那些可能会被哲学影响到的受众参与进来,不仅可以扩大哲学的影响力,也有助于改善学者的研究。

  影响途径具有多样性

  希克斯与霍尔布鲁克在其研究中通过对REF 2014中的哲学案例进行解读发现,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当属英国哲学家们所独创的将研究工作与社会相联系的方式,及其产生的效果。研究人员总结出了英国哲学家融入和影响社会的五大途径——宣讲(dissemination)、深度参与(engagement)、争鸣(provocation)、生活哲学(living philosophy )以及“X哲学”(philosophy of X)。这些途径在某种意义上与“田野哲学”的主张具有一致性。

  “宣讲”是围绕自身专业知识,就一些宏大问题举办公共讲座。除了举办公共讲座之外,学者还可以为一些非学术期刊撰写科普性文章。

  “深度参与”在REF 2014中有不少引人瞩目的案例。例如,英国阿伯丁大学的哲学家在监狱、慈善机构、咖啡馆和学校等举办诸多哲学议题讨论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参与者在友好的批判氛围中提出、修正和打磨各自的哲学观点,促进了深入思考。英国艾赛克斯大学的哲学家则帮助法庭解决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最大利益决策”(best interests decision-making)争端问题。例如,在评估护理接收方的最大利益时,是否应该以及应该在多大程度上考虑其家人或护理提供方的利益?这一项目让利益相关方参与圆桌讨论,并得出了技术报告,促成了公共政策参考指南。这种从利益相关方提出的问题出发,且自始至终都与其进行对话的方式例证了“田野哲学”所倡导的准则。

  “争鸣”即参与争议性话题的探讨,例如就基因技术的伦理问题等展开辩论。这种途径下所探讨的话题因其争议性能够与非学术受众产生共鸣。

  “生活哲学”是指哲学学者的学术工作与其学术之外的生活相关联,自然地能让更多人有参与感。其中,有的哲学学者成立了非营利组织,有的则是自传被翻拍为电影等。在这些工作中,他们得以在学术和学术外的世界之间穿梭。

  “X哲学”即对某一个特定领域进行哲学思考,进而与该领域专家接触和合作。例如,研究“信息的哲学”进而为咨询公司、互联网企业和欧洲委员会等做咨询,研究“艺术的哲学”则会在博物馆、画廊等开设工作坊。这种参与社会的途径会带来多重影响,哲学家可触及的受众比举办公共讲座更广泛。

  希克斯与霍尔布鲁克总结认为,这些途径分类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它们所展示出的多样性表明了进一步扩大哲学影响力的潜力,哲学工作者可以有众多途径融入社会并产生影响。此外,他们也指出,其研究还十分有限,必定还有很多其他哲学影响社会的方式未被揭示,期待业界人士进一步发掘。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