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更高水平的健康中国
2020年05月29日 08: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5月29日第1936期 作者:本报记者 查建国 夏立 陈炼

  5月23日,由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公共卫生安全新挑战下的医学教育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暨华东师范大学医学与健康研究院成立大会在沪召开。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表示,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成为民族振兴、社会发展的重要内涵,也更新了对传统医学健康概念的认知。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应综合运用生物学、生态学、心理学、信息科学乃至教育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领域的分析方法,预测并构建防治体系,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提供更广泛、可靠的方案。

  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柯杨认为,随着经济技术不断发展,人类生存状态不断改善,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变得日益强烈。这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实现大健康的目标,亟须做好人才建设,培养掌握技术的医护人员,构建中国特色公共卫生安全人才培养体系。因此,建立医学与健康研究院意义重大。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陈国强表示,作为医者,应明确医学与健康科学的责任与使命。中国开展“全健康”理论与实践研究势在必行。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表示,公共卫生涉及社会治理、卫生经济学、应急管理、金融保险等各个领域。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需要从社会系统的视角出发,建立公共卫生全新运行机制。既要继续做好当前的疫情防控,还要抓长远,完善公共卫生方面的教育体系。我们应当认真看待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社会与经济价值,加大对公共卫生科研和教育的投入力度。同时,也要进一步发挥市场的作用,整合资源,补齐中国公共卫生科研短板。

  香港中文大学流行病学荣休教授唐金陵提出,公共卫生所包含的不只是应对传染病疫情或是卫生应急,它是从社会或者人群层面解决医学和医疗卫生服务问题的学问,应包含公共卫生和公众健康两个重要内涵。因此,应在社会和群体层面认识和解决重大医学和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的不足,不断补齐我国公共卫生的系统性短板。

  南京医科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洪兵表示,精准医学不只包括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还应包括作为根基的精准预防。根据疫情期间的实际经验,要继续做好基于大样本人群队列的慢性病系统流行病学研究,建立中国自己的数据库,实现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利用;要加大整合力度,做好重大理论、技术方法创新,积极与企业合作,把基因组学的研究成果转化到现实应用中,为中国的医学教育、健康中国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积极贡献。

  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桂永浩表示,医学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新时代健康中国视野看中国的医学教育,我们应提高医学教育水平,在公共卫生安全新挑战下进一步提升医学教育能级,在现代社会需求下培养多学科背景的拔尖人才。

  上海市司法局一级巡视员刘平认为,目前,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在我国并未完全建立,对疾控系统工作人才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全民公共卫生意识教育与养成还未达到理想状态。我们应将公共卫生的医学教育与高校传统优势学科相结合,重点突破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短板项目,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表示,医学教育愈发需要从传统模式转向端口前移及防诊疗全面结合为表征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原始理论创新。未来应面向健康中国的需求和空白点,聚焦医学学科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创新机制、建立平台、整合资源,形成更高水平的医学教育体系。特别是以大健康观为导向,推动学校优势学科与医学学科进行交叉融合,贯通高校与政府、企业联系渠道,共建共享平台,建设数字化医学及教育、科研与临床服务的生态网络,培养优质医学人才。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