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行原高管:新中国辉煌发展奥秘值得关注
2019年10月08日 09: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0月8日总第1788期 作者: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王悠然

  新加坡亚洲新闻台官网近日刊发了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教授,世界银行中国、蒙古和韩国局前局长郝福满(Bert Hofman)的文章《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成就与挑战》(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t 70-Reforms, Achievements and Challenge)。他表示,2019年国庆是一个回顾新中国70年历程的好时机。第一,有助于正确认识和书写历史;第二,理解新中国成功的基础——走过的道路、历史性决策的背景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将对中国未来的改革起到指引作用;第三,中国目前在世界经济中的位置——重要的投资国和贸易国、正在崛起的创新国——意味着了解中国的发展轨迹非常有必要。

  他表示,新中国成立时是一个贫困国家,但在初期就取得了一定进步。1951—1977年中国人均消费增加了约50%,1950—198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了2倍多。不过,真正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贸易大国并达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近60%的是40余年的改革开放。

  郝福满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遵循了主流经济学界认可的路线,如开放对外贸易和投资、放开价格管制、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鼓励私营部门发展、加强产权保护、加大基础设施和民生投资等。宏观经济相对稳定使中国的高储蓄转化为高投资和快速城镇化,进而加快结构转型和生产率提高。同时,中国改革开放的渐进和务实特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郝福满对本报记者表示,新中国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具备从自身和其他国家的经验中学习并将这些经验应用于中国具体国情的能力。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国际交往和双边合作并制定实施了若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发展规划,包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近年来,中国的科技研发能力显著增强,研发投入较高。中国高校在全球高校排行榜上的排名正在迅速攀升;中国的劳动力质量也在快速提升。因此,中国越来越有能力为解决当下和未来全球面临的问题作出贡献。

  自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许多国家出现了生产率增长停滞现象。找到政府与市场角色的平衡点,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中国政府强调要完善国有企业治理机制、提高国有企业经营效率。近期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给两国经济带来了不利影响。就中国而言,继续深化改革——健全混合所有制经济运作机制、进一步开放市场、吸收追赶发达国家所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及理念,将有助于应对冲击。进一步开放中国经济还将促进竞争,进而激励创新、提高生产率。

  (本报华盛顿10月5日电)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