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管控科研负面影响
2019年09月23日 09: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9月23日总第1783期 作者:王晓真/编译

  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近日,英国兰卡斯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高级讲师盖玛·德里克(Gemma Derrick)与挪威西挪威应用科技大学商业管理和社会科学系教授保罗·本尼华斯(Paul Benneworth)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官网发文表示,尽管重视研究影响力无可厚非,但也要充分认识到有些研究会对社会带来负面影响。此外,如今对研究影响力的评估往往只关注积极的一面,这种“盲目乐观”会使研究人员和科研体系无法妥当应对科研负面影响带来的风险。

  多因素催生研究负面影响

  德里克和本尼华斯表示,学术研究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并非新鲜事。有很多科学技术的应用在社会上造成了广泛的伤害,例如含氯氟烃作为冰箱冷却剂的应用等。而当下学术研究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性增加,原因在于来自公众和政治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纷纷要求通过衡量对社会作出的贡献,来对研究进行量化评估。而就决策者而言,评价研究带来的影响是否积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带来可计量的改变,而不在于改变本身是积极还是消极。

  德里克和本尼华斯二人设计了一个模型,来揭示为何一些学者会容忍其研究被不当应用。他们还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研究负面影响的作用机制,探究了负面影响的本质和对学术奖评体系的威胁。研究结果显示,负面影响的产生是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而不只是由于科研体系内部缺乏特定的管控机制或者研究人员个人的道德缺失造成的。在德里克和本尼华斯研究的案例中,在负面影响的产生过程中,研究人员、使用者和研究本身这三方面均有不负责任之处,很难只归咎于其中某一方。此外,他们还强调,打造研究影响力不仅需要具备高水平知识储备的研究人员,还需要各相关行为体出于恰当目的来吸收和利用这些知识。监督和控制研究成果在学界之外的影响是极其耗时的,研究者很难在这上面花费太多时间,也缺乏相关的技能来有目的、有选择地把研究成果交付于没有消极意图的使用者。

  探索应对方法

  德里克和本尼华斯提到,研究的负面影响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一些传统的手段,如同行评议、制裁处罚、论文撤回等,已经不足以应对研究负面影响的蔓延传播。这些负面影响的传播甚至也很难通过后期提出反驳证据来遏制,而且这种反驳还可能进一步加剧公众对科学研究的不信任。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评估研究的社会影响力,并制定评估政策来作为激励举措,但目前仍旧缺乏恰当的管理机制来让研究负面影响带来的风险最小化,这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

  对此,英国巴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安德鲁·克拉内(Andrew Crane)认为,很难有研究可以让所有人受益。在他看来,一个可行的方法是仔细评估研究在不同路径可能产生的结果,评判哪些路径能够产生最大的总体效益。而且,人们未来在传播和沟通研究成果时也要更加谨慎。他表示,人们关注研究影响力是一种进步,但研究人员有必要进一步认识自身研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应对。学者无法控制研究可能产生的全部影响,但可以更好地做好准备,明确哪里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哪些人群最易受波及,以及需要采取什么保障措施,让负面影响可能带来的风险最小化。这对科学研究更好地造福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王晓真/编译)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