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学者展望后“脱欧”时期政策发展
2019年04月12日 08: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4月12日第1672期 作者:本报驻伦敦记者 赵媛

  4月11日,欧洲理事会主席唐纳德·图斯克表示,欧盟27个成员国同意将英国“脱欧”期限延长至10月31日。英国“脱欧”一拖再拖带来了持续的不确定性。围绕“脱欧”后的英国发展政策等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英国牛津大学凯洛格学院教授克里斯·罗利(Chris Rowley)、英国伯明翰大学脱欧研究中心主任亚历克斯·德·鲁伊特(Alex de Ruyter)以及英国阿斯顿大学商学院产业战略系教授大卫·贝利(David Bailey)等学者。

  《中国社会科学报》:英国“脱欧”未来前景如何?如何理解“脱欧”的经济和社会根源?

  罗利:我们将面临什么样的“脱欧”前景?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英国如何定义“脱欧”,以及如何理解“脱欧”的意义。英国可以通过达成协议的方式“脱欧”,在从“硬”到“软”的一系列选择中进行决策,并最终与欧盟达成一致,但也可能是“无协议脱欧”,即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条款行事。

  鲁伊特:英国“脱欧”的一个原因是民众希望重获主权,即使他们了解英国“脱欧”会导致经济损失,甚至会导致他们失去工作机会。此外,英国“脱欧”也部分反映了移民带来的压力。

  贝利:英国“脱欧”的原因具有多样性。财政紧缩政策引起了英国弱势群体的不满,欧洲一体化以及全球化进程中的社会分化激发了民众的不安全感。此外,在英国去工业化的发展趋势中,部分失业民众并没有获得必要的职业技能再培训,因而产生失落感。总之,英国“脱欧”的原因复杂多样,既融合了“疑欧”情绪,也包含了部分民众因感到被忽视而产生的愤懑。不过,劳动力技能不足、投资放缓、创新动力缺乏等都是英国的内部问题,并不能依靠“脱欧”来解决。

  《中国社会科学报》:“脱欧”将对行业发展以及对英投资造成何种影响?如何增强“英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罗利:英国“脱欧”对投资的影响涉及不同行业领域以及投资类别。例如,未来外界对于英国汽车行业的投资将减少,因为英国汽车制造业正面临产能过剩、个人合约购车(personal contract purchase, PCP)市场普及率较高、市场需求趋近饱和等问题。而个人合约购车通常涉及次级抵押贷款,这将使现有的汽车商品销售市场面临挑战。但也有学者认为,随着贸易保护主义在德国和法国等国抬头,英国降低税收并放松对行业的监管可能会吸引投资者。民众、企业和投资者担忧的是英国“脱欧”的不确定性,也许有了确定性,这种“恐惧”的市场情绪就会消退。然而,商业环境总是开放的,随时可能发生变化,例如汽车行业就是如此。在不确定性激增、充满挑战和困难的时期,最好的企业管理层会展现出其真正的价值,并因此而获得高回报和高收益。

  鲁伊特:如果“脱欧”,英国能够拓展的自由贸易空间相对有限,这是因为身处欧盟并没有妨碍英国开展国际贸易。英国对美国具有贸易顺差,中国、德国等国家同样是英国重要的进出口市场。未来,英国政府将如何打造“国际化的英国”还有待观察。

  贝利:英国“脱欧”的不确定性导致大多投资者持观望态度。英国政府和行业代表就行业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过探讨,并希望积极调整产业政策。但是,相关政策和措施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英国未来在优化产业政策方面应扩大规模,提升效率,以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报》:如何看待未来的英欧关系?

  罗利:英欧关系在政治和经济上对双方都很重要。英国在联合国和北约等国际组织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国防、安全和反恐等领域也有其影响力。英国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体,德国、西班牙和爱尔兰等国家高度依赖对英国的经济出口,伦敦金融城依旧是世界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然而,英国还需要发展一种更为全球化的外交关系,特别是与亚洲等极具发展活力的地区增进联系。

  鲁伊特:一直以来,部分选民对英欧关系存在误解。他们认为,欧盟只是为了金钱而利用英国。的确,英国是欧盟财政预算的第二大净贡献国,但英国也通过欧洲投资银行等机构得到了欧盟的资金支持。总体来看,“脱欧”对于英国经济的冲击,要比对于欧盟经济的冲击更大。

  贝利:自1973年英国加入欧盟以来,英国与欧盟的关系就并非一帆风顺。从经济角度看,英国的发展与欧盟息息相关,英国不可能在没有经济损失的情况下独立于欧盟之外。英国若要享受欧盟的优惠政策,就要接受欧盟关于人员、资本、商品、服务等领域的自由流通政策,但这一点在“脱欧”公投中并没有得到详尽阐释。未来的英欧关系是越亲密越好,如果英国能够留在欧盟的关税同盟和单一市场内,将减少“脱欧”造成的经济冲击。但未来充满不确定性,英国和欧盟是否能够达成“脱欧”协议,英国是否会无协议“脱欧”仍未可知。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英关系未来将如何发展?

  罗利:中英关系至关重要。推进中英关系发展也是打造“全球化的英国”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中英两国高层互访不断。2015年,中英达成400亿英镑的合作协议,并共同发表《中英关于构建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彰显了中英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英国是第一个申请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主要西方国家。同时,英国还签署了《“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并向亚投行特别基金注资。

  鲁伊特:中国是英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希望更多的中国公司可以发展英国的业务。同时,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英国的金融服务业也可以发挥优势。

  贝利:英国应与中国发展深入而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中英贸易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对于中国的投资,英国应持更加开放的态度。

  (本报伦敦4月11日电)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