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公平包容的科研环境
2018年11月30日 09: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1月30日第1586期 作者:本报记者 侯丽

  随着科研界欺凌事件的不断发生,研究人员、高校、科研机构和科研资助者们如何解决该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日,在《自然》(Nature)官网,学者们发起了相关讨论。

  欺凌事件近期频发

  2018年8月,英国癌症研究科学家娜兹尼恩·拉赫曼(Nazneen Rahman)因被爆出在科研过程中欺辱员工而辞职,生物医学慈善机构威康信托基金会也因此撤回了原先资助该研究人员的350万英镑科研经费。

  3个多月以来,越来越多的员工离开了拉赫曼的实验室。然而,该研究机构和威康信托基金并未就此披露更多的细节,尤其是其中所含的高度机密的个人信息。

  其实,如何处理研究机构的欺凌事件一直是个棘手的问题。例如,德国著名的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会有两位董事之前被指控欺凌员工;由英国利华休姆信托(Leverhulme Trust)赞助的一位古生物学家也被曝出欺凌丑闻。但因为各种复杂原因,这些案例的更多细节和惩处结果都未被公布。

  随着科研界欺凌事件的频发,包括威康信托基金、英国癌症研究中心等在内的科研资助方和研究机构,已在2018年采取各种措施来禁止欺凌及其他形式的骚扰。如何科学地组织并管理科研人员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欺凌现象具有一定普遍性

  对于“欺凌”一词,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定义。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艾利森·安特斯(Alison Antes)认为,学术界关于欺凌的界定非常广泛,比如,用某种形式传播恶意谣言、破坏同事的工作、无视同事意见、刻意隐瞒合作信息、给员工委派超负荷工作等行为,都可以被视为欺凌。

  美国韦恩州立大学通信科学家罗蕾莱·凯斯雷(Loraleigh Keashly)认为,“强硬”的监管者如果采取强制性措施监管员工,也属于欺凌行为。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在学术界,监管者过度支配、掌控研究人员的时间,逼迫研究人员来帮助自己达成目标,欺负弱小,阻碍员工成长等行为,都被视为一定程度的欺凌。但目前的难点是,相关的取证和指控工作难以进行,因涉及自身利益和发展,许多科研人员无法如实陈述自身遭遇。

  关于工作场所欺凌事件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而围绕学术界欺凌现象的相关研究,则是近几年才受到重视。凯斯雷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来自世界各地学术界的欺凌事件报告可谓触目惊心。在某些地区,高达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学者在接受调查时反馈自己曾被欺凌。凯斯雷在一项报告中提到,在美国,有10%—14%的科研人员认为自己遭遇过欺凌事件。在一项对1.4万名英国科研人员的调研中,有近20%的被调查者声称自己“经常受到欺凌”。

  加强学术界欺凌事件研究

  英国职业健康研究基金会于2000年发表了一份调查报告,该调查涵盖了15个领域的5288名员工。在483名在高等教育领域工作的受访者中,只有7%的人说他们偶尔或经常受到欺凌,这在所有职业中排名第三(零售业和制造业欺凌事件更少)。然而,作为该报告的撰写人之一,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职场心理学家卡里·库珀(Cary Cooper)表示,报告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是调研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另一方面是人们对欺凌事件尚未建立起明确而敏感的认知。他对“欺凌”有一个相对严格的定义:如果人们经历了持续的贬低和贬值化待遇,他们就有资格被 认定受到了欺凌。

  一项针对17家希腊医院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研究发现,近400名接受调查的医护工作者中,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自己曾经被欺凌。2017年4月,一项针对1000多名美国成年人的在线调查报告显示,有19%的人在工作中遭受过欺凌。

  英国大学和学院联盟政策负责人马特·瓦达普(Matt Waddup)表示,目前关于欺凌的研究数据相对较少,尤其是来自学术界的数据。欺凌行为在具体情境中也不易被制止。目前来看,欺凌现象的发生率整体呈上升态势。

  欺凌问题的处置也面临诸多难点。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研究欺凌问题的学者马修·马丁(Matthew Martin)说:“在学术界,有些学者可能非常聪明但却存在自负心态,或者比较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这些科研人员可能更容易实施欺凌行为,因为他们并不能很好地关心团队其他成员的感受。”此外,有学者认为,在科学领域,通常只有少数人是某个特定领域的专家,所以经历过欺凌事件的初级研究人员可能认为容忍这种行为是值得的,因为从长远来看,这种经历会为他们带来回报。相较于反抗欺凌,目前仍有相当数量的研究人员认为在实验室里安全度过他们早期的职业生涯更为重要。

  瓦达普认为,社会各界应当重视学术界的欺凌问题,进而重新思考学术界及工作场所怎样的行为可以被定义为欺凌。相关研究工作可以给人们带来更多思考,而法律法规和行业自律规定也能够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职场人士更容易地报告他们的遭遇,从而逐步减少欺凌、骚扰和其他不正当行为。

  英国癌症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凯伦·沃斯登(Karen Vousden)最近在其实验室提出了一项反欺凌倡议。他认为,欺凌事件给学术界造成恶劣影响,如果对这些事件置之不理,会变相鼓励那些滥用职权的人伤害刚刚进入研究领域的有抱负的年轻科研人员。因此,欺凌问题必须受到重视,同时必须让施暴者受到惩罚。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