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克文谈新时代中国世界观
中国始终是全球发展贡献者
2018年04月20日 07:5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4月20日第1435期 作者:本报驻波士顿记者 冯黛梅

  当地时间4月13日,澳大利亚前总理、亚洲协会政策研究院院长陆克文(Kevin Rudd)在哈佛大学亚洲中心作了题为“习近平时代的中国世界观”的演讲。他表示,在了解中国的世界观后,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国家行为。

  重视对中国实践的总结

  在演讲中,陆克文首先提出为什么要研究中国世界观。他认为如今中国的影响力,无论在地区还是全球层面都在不断提升。中国的国家规模、发展速度以及经济、外交等实力,凸显了研究中国世界观的重要性。中国在地区以及全球的地位,不仅中国自身要明确,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也需要正确看待。

  陆克文表示,从过去到现在,中国共产党对于世界观的阐释在不断发展更新,但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也是中国世界观理论的基础与核心。在西方分析视角下,各国如何看待中国的世界观理论呢?

  陆克文总结了西方学界目前主要的三种研究视角。第一种将中国的世界观理论看作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一部分,辩证分析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世界观。第二种是不将中国世界观理论视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一部分,而是重视研究具体实践,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文件去了解当时中国国内外形势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应对策略。如十九大报告提出“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研究人员就要去分析“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含义以及得出这一结论的原因。第三种则是从政府对世界观的陈述之外,站在独立学术调研的立场去研究国家行为。在这一视角下,研究人员认为理解国家行为不应该受国家政府的立场限制,避免使用官方文件。

  陆克文称上述三种视角都存在不足,“我对世界观的界定旨在寻求理解中国现在在做什么,因此努力将以上三种视角结合起来去研究”。在陆克文看来,需要重视一个政党对世界看法的形成以及表达过程,而在这种形成过程中,政党的实践与观察为研究者了解不同时期该政党的思想、政治以及政策的变化提供了材料。因此,中国的世界观理论应该可以通过中国共产党如何表述周围世界的变化,世界带给中国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是如何应对的等行为总结出来。“所以我认为研究世界观对理解中国国家行为很重要,同时还要研究世界观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并分析在演变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发挥作用等问题。”陆克文说。

  正确解读中国世界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陆克文表示,中国世界观认为中国并没有意愿成为现有秩序的共同领导者,或者是替代现有秩序。无论是在地区还是全球领域,中国都是采取渐进谈判的方式,去实现各自目标,而不是采取强硬措施,更不用说通过武力。此外,新时代中国世界观在外交领域表现得更加主动,在双边与多边外交中,呈现了更多多元政策创新。

  从历史的视角,陆克文将1949年以来中国世界观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6年,为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阶段(Marxist realism),主要表现出与美国、苏联的关系;第二阶段,1978—2013年,为自由现实主义阶段(liberal realism),主要表现在参与国际合作,实行改革开放;2013年至今,进入国家现实主义阶段(nationalist realism),陆克文认为,在这一阶段中国促进国际秩序的发展,并不是要与现存秩序对抗。

  那么,中国世界观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陆克文认为,这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对实践的正确认识,既有国内也有国际原因。陆克文总结,对于中国世界观的变化,西方学界应学会进行正确解读。

  (本报波士顿4月18日电)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