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界解读十九大
关注中国在新时代的作为
2017年10月27日 07:4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0月27日第1318期 作者:本报驻波士顿记者 冯黛梅

  中国的大事也是世界的大事。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动态,是近期美国中国研究学界、智库以及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他们紧扣“新时代”、“平衡发展”等关键词,解读中国在新时代的发展蓝图。

  各方关注度前所未有

  从大会开始第一天起,美国主流媒体便对十九大进行了跟踪报道,并对报告中提到的“新时代”特别关注。多家媒体纷纷以醒目的标题进行报道,《纽约时报》为“习近平与中国辉煌新时代”,《华盛顿邮报》为“让中国再次强大!习带领中国进入强大新时代”,合众国际社为“中国习近平以新时代讲话开启中共十九大”。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在报道中表示,一个振兴的中国共产党将领导国家走向现代化、走向富裕以及强大。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也引发高度关注。《华盛顿邮报》报道称,这意味着中国以后会更加关注民生,包括控制污染、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教育以及医疗服务。

  美国学术机构、智库对十九大的关注也前所未有。在十九大会前、期间以及会后,学界及智库纷纷举办讨论会,提出他们的分析和看法。当地时间10月23日,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邀请著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举办“中国十九大”小组讨论会;位于华盛顿的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在十九大召开之前,邀请知名中国问题研究学者讨论“通往十九大之路”,并将于11月3日举办“中国新时代的黎明:解读中共十九大”小组讨论会;布鲁金斯学会在十九大召开前,连续在其网站刊发研究人员的分析以及预测,11月2日还将举办主题为“新团队、新议程?十九大告诉我们什么”的讨论会。

  高度赞誉中国发展成就

  在哈佛大学举办的讨论会上,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社长裴宜理对报告中提到的“新时代”谈了她的看法。她表示,在习近平提出的新时代,技术力量会是中国的一个转折点。这种影响不仅对中国而言至关重要,对整个世界来说也是巨大的。

  裴宜理认为,过去5年,中国见证了各个领域的技术革命,特别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变化。她提到,不久前在中国,自己和朋友就餐时,注意到邻桌一名6岁的孩子在玩手机,初时以为孩子在玩游戏,后来才知道是在用手机做家庭作业。在裴宜理看来,中国在教育领域的发展令人瞩目,在新时代,中国的教育领域将会发生更巨大的变化。她说,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大学排名在迅速上升,国家也在大力投资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等。中国的工程技术也受到裴宜理的赞誉。她说,中国正在热切向世界其他地方贡献其工程技术,比如波士顿的地铁正在由来自长春的中国公司承办。

  哈佛大学商学院杰出教授、哈佛中国基金主席柯伟林(William Kirby)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已经处于领先地位;在企业领域,中国企业家也表现出领先的潜力;在教育领域,中国有丰富的资源,包括物力和人力资源。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经济学教授萧庆伦(William C. Hsiao)告诉记者,中国过去5年的经济发展非常成功,中国选了一条不同的路径。对于西方经济学界来说,会特别关注中国这样的发展如何持续。

  积极看好中美关系

  美国学者认为,中国在下一个5年会持续拥抱全球化。《战略性保障和决断——21世纪的中美关系》作者、雪城大学政治学教授詹姆士·史坦柏格(James Steinberg)在不久前一个讲座上表示,美国在拥抱“主权”,而中国在拥抱“全球化”。对于中国主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柯伟林表示,“这是个好事情,应该提倡这一概念,没有人喜欢我赢你输的零和规则”。在谈到全球治理时,柯伟林特别强调,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将有巨大的机会发挥领导作用。他说:“中国政府在改善环境方面的承诺让我印象深刻。”他认为,在过去二三十年中,中国从一个更加开放的国际秩序中受益巨大,中国有能力成为这个秩序的真正领导者之一。

  中国拥抱全球化的标志性举措无疑是“一带一路”倡议。萧庆伦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是非常有创新的思路,这将惠及地区以及世界。他认为,美国企业对这一倡议还处于观望之中。

  对于未来的中美关系,学者以及分析人士也表示出积极倾向,不过他们认为特朗普政府缺乏外交经验,并对很多处理中国事务的职位至今空缺表示了担忧。柯伟林认为,中美两国领导人之间建立了非常积极的工作关系,这有利于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中美关系虽然经历了各种起起伏伏,但是基本保持稳定。中美之间存在很多共同利益,而且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双方存在的分歧。只要保持这种平衡,我们就会有一个积极的关系,无论在文化、贸易还是教育领域。”

  (本报波士顿10月25日电)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