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签制”抽不出教育公平
日学者撰文反思入学制度改革
2017年09月08日 07:4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9月8日第1288期 作者:本报记者 赵琪 实习记者 刘阳

  近几十年来,如何通过科学高效的入学制度公平合理地分配优质教育资源,是各国政府、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8月29日,日本文部科学省政策咨询机构“有识之士会议”在提交给政府的政策报告中,围绕日本国立大学附属学校的入学制度问题,提出了以抽签方式替换入学考试的改革方案。报告提到,入学考试过于“偏重学力”,导致国立大学附属学校的“精英化”。这既有悖于学校设立的初衷,也使其无法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

  对此,9月1日,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山口一男在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网站发表题为《未能从失败历史中汲取教训的教育政策——论国立大学附属学校的抽签入学制度》的文章表示,日本教育史上的失败案例已经证明,“抽签制”不但无法带来教育公平,反而会加剧因家庭贫富差距造成的教育不公。

  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将被破坏

  在日本,国立大学的附属学校属于公立教育设施,费用相对低廉,基本上不会出现因家庭收入问题而无法承担教育费用的情况。而且这些学校往往是人们公认的传统强校、名校。然而,在山口一男看来,这些学校能够长期保持较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是一直拥有较为优质的生源。这种教学相长的普遍规律,已被世界教育界证实。

  因此,如果人为地通过以抽签取代入学考试等政策干预的方式,刻意将原本集中于国立大学附属学校的优质生源“稀释”,那么,这些学校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将被破坏,从而无法继续为社会提供与原水平相同的优质教育服务。

  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日语教师宇野雄二曾在日本中学教育一线工作30余年。他告诉本报记者,那种优秀学生齐聚一堂形成的良好氛围,能够深刻地激发出他的教学热情。但如果原本长期拥有一流教学质量的国立大学附属学校因实行抽签制,很难再聚集起学习欲望高、学习能力强的优质生源,这无异于剥夺了许多为进入名校刻苦努力的学生获得良好学习环境的机会。包括入学制度改革在内的任何教育政策,都应为营造和保障这种良好的教学环境服务。

  山口一男提到,鉴于人们希望获得优质教育服务的需求不会改变,所以在经济规律的作用下,一旦国立大学附属学校的良好教学环境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必将是费用高昂的私立学校和课外补习班。但能够继续接受这种优质教育服务的,显然只能是那些富裕家庭的子女。由此,家庭的财富状况将直接决定子女受教育的机会。同时,随着富裕家庭用于子女就读私立学校和课外补习班费用的增加,全社会教育费用的平均水平也将上涨,贫困家庭的子女在接受教育方面将面临更大困难。

  在日本近几十年来的教育政策实践中,从良好的政策初衷出发,结果却事与愿违甚至适得其反的例子屡见不鲜。山口一男列举了“学校群制度”这个失败的案例。

  1967—1981年,日本东京都政府为了消除各都立高中之间教育水平和学生学力严重分化的现象,推行了“学校群制度”。该制度将东京都立(不包括国立、私立和职业高中)的所有高中按所在区域划分为若干学校群。每个学校群中既有所谓的“都立精英高中”,也有普通高中。东京都的中学生在“初升高”之际,不再选择报考某所高中,而是选择报考某个学校群。如果考试合格,学生将被随机分配到学校群中的某所高中就读。

  然而,这一制度施行后,虽然处于同一学校群内的各高中的教学水平基本被调整在同一水平线上,但是各学校群之间的教育水平和学生学力逐渐出现分化。东京都政府希望通过该制度实现教育均质化的政策初衷未能实现。

  东京大学入学统计数据显示,在该制度实施前,来自几所“都立精英高中”的生源人数始终占据榜首,而该制度实施后,从这些都立高中进入东京大学的人数迅速下降至仅剩个位数。尽管东京都政府后来承认了该制度的失败并予以废止,但该制度造成的恶果已覆水难收。

  教育公平是改革基本原则

  山口一男认为,任何入学制度的设计,都必须遵循促进教育公平这一基本原则。国立大学附属学校特别是其中的一些知名学校,作为公立教育设施,无疑应该承担维护教育公平的责任。然而,公平化并不等于均质化。从效果上看,“抽签制”的入学制度造成的均质化,消灭的并非教育不公,而是一批优质的公立学校。如果所有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都因追求均质化变得平庸,那些因家庭贫困只能上公立学校的学生,将无法再与上得起私立学校的学生公平竞争。这才是教育上最大的不公平。与私营教育机构存在着逐利的本能不同,使用国民税金的公立教育设施,更应全心全意地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选拔优秀人才为己任。

  宇野雄二表示,站在家长的立场,可以承认不同孩子之间存在天资差异,但如果不是以个人努力与否,仅仅以抽签碰运气的方式来决定一个人受教育的机会,显然不是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教育制度改革,结果自然难以令人信服。

  既然入学制度改革的政策初衷是要让教育更加公平,那么除了入学考试择优录取这一方式之外,相关的改革应该包括:在入学录取的评价体系中,加大学生全学段综合成绩的权重;改善贫困家庭或有其他特殊困难家庭子女的教育环境;为拙于书本知识学习和应试但有其他才能的学生,提供常规升学以外的人生上升通道等。如此,才能让教育回归其育人选材的本质,迎来人才辈出的时代。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