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地区治理需要国际合作
2017年09月01日 07:3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9月1日第1283期 作者:本报记者 闫勇

  近年来,北极地区被重视的程度日益增加。8月26日,《纽约时报》官网发表文章《开发北极的热潮》(The Rush to Exploit the Arctic),进一步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于北极地区治理现状的关注。

  治理事关人类福祉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深、全球变暖等非传统安全领域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北极地区的治理行动与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全人类。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北极研究项目主任杰里米·马蒂斯(Jeremy T. Mathis)表示,如果格陵兰岛冰盖融化掉1/4,那么海平面就将上升约1.82米,全球大多数沿海城市都将受到影响。不断上升的海平面不但会影响沿海地区,而且会将热带气旋等气象灾害延伸进内陆。因此,人们切不可因为距离遥远就忽视北极地区的重要性。

  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环境科学和管理学院从事全球治理研究的学者奥兰·杨(Oran Young)认为,北极的环境变化受到区域外人类远程活动(如在中纬度地区排放温室气体)影响,又会对北极以外地区人类的健康、教育、福利等方面产生影响。这种双向影响具有复杂性和非线性,难以进行分析和预测。北极地区的政策制定者必须在诸多不确定条件下做出艰难的选择。

  存在国际合作空间

  虽然北极地区相关国家在一系列问题上存在分歧,但是各国依然可以在这一地区展开合作。芬兰驻美国大使克尔斯蒂·卡乌皮(Kirsti Kauppi)称:“从某种意义上说,北极地区的合作是冷战后的红利。我们非常确信未来在北极地区存在持续合作的可行性。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国际上的局势并没有影响北极理事会的工作。”

  有学者认为,北极是涉及多方利益的国际合作地区,并非周边大国的博弈场。美国威尔逊中心研究员迈克尔·斯弗拉加(Michael Sfraga)认为,“现今北极理事会的治理结构,标志着北极地区的多方合作正在不断发展。”目前北极理事会除了拥有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芬兰、瑞典、挪威、丹麦、冰岛这8个成员国和6个拥有永久议席的北极本地社群代表(土著人民组织)以外,还有13个非北极国家获得观察员地位。这些非北极国家活跃在与北极地区相关的许多领域,包括科学研究、教育、航运和对资源开发的投资等。

  北极经济委员会主席泰罗·瓦拉斯特(Tero Vauraste)表示,在未来10—20年中,北极航线的货运量将会大幅增加。国际社会在抓住这个经济发展良机的同时,既要确保北极航运的可持续性,又要在当前许多国家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满足对基础设施重大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

  斯弗拉加称,“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作为理事会正式观察员的中国对北极地区的关注正在日益增加。中国计划促成从中国南海到印度洋的基础设施和商贸往来的互联互通,同时促进欧洲与北极地区的交流。”

  许多学者主张,未来的北极应当成为一个和平的、可参与的以及富于建设性的区域。中国在未来的北极地区治理和国际合作领域可以发挥自身优势。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