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学者呼吁:树立公众对经济学的正确认识
2014年11月05日 08: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1月5日第665期 作者:本报记者 王晓真

  【核心提示】想要找回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原本地位,最能够发挥作用的还应当是高等院校,因为只有它们才能够正视经济学学科身份的重建。

  10月27日,“对话”网站刊登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经济学家吉吉·福斯特(Gigi Foster)的文章《经济学如何在澳大利亚失去了其原有地位,又该如何重新获得》(How Economics Lost Its Identity in Australia, and How to Get It Back)。文章表示,“经济学”一词在澳大利亚成为经常被“盗用”的对象,使经济学失去了其应有的严谨形象。

  有人借经济学概念故弄玄虚

  近年来,在澳大利亚有关“经济学问题”层出不穷,屡见不鲜。由于“经济学”一词听起来神秘又显得博学,很多人将其冠在了一些看似与其相关的事物上。实际上,这些问题可能只是与“贪污腐败”、“商业”、“权力”、“阶级冲突”、“成本效益分析”、“证券市场活动”、“社会不公”等抽象概念略有相关或毫无关联。这种现象在社会上比比皆是,导致很多经济学毕业生对于经济学的理解也变得不那么清晰了。

  福斯特表示,澳大利亚当代社会对经济学的误解很大程度上可能在人们的高中时期就已形成,这缘于该学科概念的繁复特征。有时即便是经济学博士也很难为外行解释经济学到底是什么。于是,社会上有很多人借经济学学科概念繁复的特征,故弄玄虚,将一些本来浅显易懂的事物用经济学包装起来,使其看起来很深奥。

  学校教师在教授课程过程中就常常将经济学和“商学”混在一起。福斯特向记者表示,可以说在澳大利亚,经济学领域甚至已成了商业和贸易的“殖民地”。经济学是很多商业相关领域的基础学科,例如营销学、管理学、会计学等,而其在方向定位上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真正理解经济学需要知识积累

  经济学的定位是公正的、无偏颇的,是关于试图理解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如何给整个社会带来最大化利益的学科;而其他商业学科更多地是适合某种有针对性的研究,例如,一个公司如何能写出最有质量的广告,或者如何吸引到最有能力的员工。如果在高中阶段就向学生教授经济学或商学,却对这一最基本概念不进行明确的区分,便会使经济学走向身份丢失的危机。

  此外,要真正理解经济学中最有启发性的思想观点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而这种水平是高中学生甚至教师都很难达到的。那些忙于设计“经济学课程”的人们或许只会给学生灌输定义、概念,或者机械地描述模糊、空洞的经济总量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也不乏有人利用设计课程的机会,打着经济学思想的幌子传递自己的思想。

  这些现象亟待人们的关注。福斯特表示,不只是因为它们会造成误导,还因为它们会与其他信息相互排斥。如果毕业生不了解社会功能的基本结构,就很难保证他们有能力迎接社会的挑战。

  找回经济学的地位要靠高校

  福斯特以澳大利亚为例解释道,学生想要在日后的工作和个人生活中作出理智的决策,就应当掌握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知识,例如,激励措施对于包括游说者、企业董事成员等团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都很重要;澳大利亚的社会财富大部分产生于私营领域,同时该领域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等。

  关于这些问题,在国家基本社会经济概况的课程中,应当以世界和澳大利亚作为举例说明的对象,向学生解释和教授:国家生产什么,与哪些国家或地区进行贸易往来;监管体系、政治、司法、财政机构分别是如何运行的;如何提供生产活动所必需的社会稳定和服务;联邦和国家财政预算是怎样支出的;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亚洲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在这些方面我们国家运作情况如何等。福斯特说,但这些严肃的基础知识足够让一名高中毕业生有准备地进入社会,不会对世界和社会的运作模式茫然,也不至于随意模糊经济学概念并滥用。

  福斯特认为,想要找回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原本地位,最能够发挥作用的还应当是高等院校。与中学相比,高等院校更具有专业性授课的资质。同时,对这一学科身份的监管和保护的职责也应当交到高等院校的手中,因为只有它们才能够正视经济学学科身份的重建。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