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创刊五周年特刊:国际资讯版回顾
2014年06月30日 07:4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6月30日第614期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报》“国际资讯”版致力于及时报道国外热点新闻,尤其是对国际重大学术事件尽可能地与多国学者一起进行学术解读,向读者全方位地展示多种观点。几年来,“国际资讯”版采访对象日益增多、采编报道内容逐渐丰富充实、观点更加多样、报道形式不断创新,自身特色逐渐形成。以下特采撷“国际资讯”版过往刊发的若干花絮,以飨读者。

  社科人的视野

  关键词:大数据

  互联网、云计算、移动电子设备的信息存储、传输与加工等,日益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因素。社会各个领域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收集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分析,就会从中了解到很多有意义的未知信息,这正是分析研究大数据的价值所在。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必定会给社会带来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对其盲目乐观。一方面,大数据可以被看作是解决社会顽疾的强有力的工具,为不同领域提供了新的见解;另一方面,大数据又被认为侵犯了隐私,降低了公民自由度,增加了国家和企业对公民的控制力。谁来操作这些数据,谁来管理这些数据将会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科技伦理

  美国圣母大学约翰·莱利科学、技术和价值研究中心日前发布《2014年科学技术领域中将出现的伦理困境和政策问题》(List of Emerging Ethical Dilemmas and Policy Issu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2014)报告。该报告旨在督促科学家、政策制定者、新闻工作者和普通大众对未来随着新技术发展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

  ◎犯罪预测警务:是否需要惩处潜在罪犯?

  ◎机械化有机体:将动物当成玩具?

  ◎数据芯片植入:我们还有个人隐私吗?

  ◎伴侣机器人:改变人类互动的价值观?

  ◎虚拟货币:是否会助长违法行为?

  ◎神经增强方法:人类在何处越界?

  ◎气候工程:如何加强环境正义?

  ◎机器人执法:何时需要人类的判断?

  ◎太空产权:私人公司有哪些权利?

  ◎人机交互:重新定义“人格”?

  关键词:文学与时间

  时间,一直是人类不断探究的话题。美国爱荷华大学比较文学研究副教授大卫·威腾伯格(David Wittenberg)认为,文学是反映人类对时间定义的最好载体之一。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时间的不同定义,都对近现代文学创造有所启示。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安德斯·科尔海德(Anders Cullhed)将文学作品中的时间表达具体分为轮回式、始末分明式、断点式三个类型。学术界对时间的关注已不再单纯出于人类好奇的本性。人类的社会属性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关注时间的主要动因。同时,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迭、发展,这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众多素材。

  关键词:意识流

  学界关于“意识流文学”的本质理解不同。一些学者认为它是一种创作技巧,而非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意识流文学”无论从文学成就还是创作影响上来说,都可被视为独立的文学流派。

  关键词:大历史、深历史

  在不少人眼中,历史就是再现过去。如今,西方史学界诞生了新的词汇——“大历史”、“深历史”,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范畴,挑战了“再现过去”这一观点。美国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丹尼尔·罗尔德·斯梅尔(Daniel Lord Smail)等人认为,人类一直对自身的起源很感兴趣,但历史学家不太情愿去书写信史时代来临之前的长远历史。历史的定义绝不是依赖于书写的发明,而是取决于解剖学上现代人的进化。因此,“信而有征”不应该成为历史学家探究过去的限制。

  关键词:哲学未死

  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戴维·格罗斯(David J. Gross)发表了对物理学是否需要哲学的新看法。当被问及弦理论的真伪是否是一个纯粹的哲学命题时,格罗斯表示,判断理论的真伪的确有哲学方面的问题。但在缺乏经验数据的情况下,难以真正判断一个理论的有效性。哲学本身并不能解决这样一个本体论的窘境。而那些对解决这一问题作出贡献的哲学家肯定同时也是一位物理学家。物理学家也不应只专注于数据,上世纪有很多伟大的物理学家如恩斯特·马赫、玻尔和爱因斯坦也都是哲学家。爱因斯坦曾在批评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时提到,除了看到那些明显可以观察到的数据和实体,还应该注意间接的、看不见的、隐藏于事物背后的哲学道理。这一点不论对弦理论的验证还是对其他理论问题都是普遍适用的。

  关键词:美国政治学

  2013年8月29日至9月1日,美国政治学会年会在芝加哥举行。会议最引人注目的不是与会学者对某个具体研究领域的讨论,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即政治学如何维持生存并继续发展。史蒂文斯强调,政治学研究应该多元化,然后从中选择那些最有价值、最富有启发性的领域来进行深入探讨。但是当前,美国国会支持的研究领域太过狭小,而且局限于一些非常老式的研究方法,虽然这些方法已经被时间和历史所检验,但长此以往停滞不前,对于政治学学科来说并非好事。

  关键词:看不见的手

  不能单纯地把“看不见的手”和自由市场经济理论作为斯密整个经济思想体系的代表。斯密对自由市场经济的倡导并非绝对,他相信在一定形式上需要政府调控。另外,斯密的经济思想,除了著名的自由市场经济、完全市场竞争等,也包括非完全市场竞争。而后者才是斯密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尤其是《国富论》中提到的商人如何借用政治影响力来追逐个人利益的经济现象。

  关键词:网络空间秩序

  保持网络空间的秩序需要合理、合法的行为规则。否则,别有用心的人将有可乘之机,网络世界混乱不堪将造成对现实社会的冲击。当今社会是物质现实社会与虚拟网络社会的合二为一,为了建设法治社会与和谐社会,为网络运行立法,特别是为网络传播立规,也就顺理成章了。

  关键词:浸入式田野调查

  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James Cook University)凯恩斯研究所(The Cairns Institute)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亚历山德拉·阿罕瓦尔德(Alexandra Y. Aikhenvald)长期致力于巴西亚马孙河流域阿拉瓦克语系的研究,在该地区与当地人一同生产、生活。在语言学研究中,田野调查是语言学学者经常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在一般的田野调查中,语言学学者和几个发音人合作,带着预设的调查词汇表和例句到语言社区进行短期调查。阿罕瓦尔德则倡导浸入式田野调查,这种方法有别于一般的田野调查,要求语言学学者前往语言社区生活,掌握当地语言,具备用该语言编纂字典和记录、分析文本的能力。她认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反映出语言的真实情况和精髓。

  

  人物·风采

  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

  “教育是改变世界最有力的武器”犹响耳畔

  曼德拉除了是位反种族隔离斗士,在晚年更通过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等方式实现对自由、正义精神的不懈追求,他对教育事业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了地域的局限,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不朽财富。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校长茵迪拉·萨马拉塞克拉(Indira Samarasekera)称,“作为正义与和解的标志,曼德拉在晚年投入到推进慈善、提高农村发展和促进学校建设的工作当中,为国际范围内非洲学生的教育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斯图尔特·霍尔:

  与“俯视”无关的思考者

  作为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新左派知识分子,霍尔的思想具有跨学科性、开放性、政治介入性等特征。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拉克劳的“接合”理论等,都是霍尔通过“运用”把它们镀亮的。在霍尔的率领下,文化研究的思路、方向等有了重大调整。《理解霍尔》一书的作者海龙·戴维斯(Helen Davis)曾说:“霍尔的名字就是文化研究的同义词。”英国《每日电讯报》官网评价霍尔称,“霍尔是一位文化理论家,他创造了‘撒切尔主义’,深刻影响了新工党。”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一生奉献给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至20世纪70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在西方学术界影响极大,研究范围广泛、研究成果丰硕。其中,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队伍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包括莫里斯·道布、罗德尼·希尔顿、克里斯多夫·希尔、爱德华·汤普森、艾瑞克·霍布斯鲍姆以及雷蒙·威廉斯、约翰·萨维尔等,构成了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体,霍布斯鲍姆与一些志同道合者还成立了“共产党历史学家小组”。20世纪五六十年代,虽然有不少英国史学家退出了共产党,但他们仍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研究历史,也仍然坚称自己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们从僵化、片面、机械的理解框架中跳脱了出来,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颇为灵活,一方面以社会、经济的视角研究历史,另一方面也没有忽视文化因素对于历史发展的影响,善用经济分析的方法研究阶级斗争,以宏观的视角探索历史的发展进程。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他真正地捕捉到了人类的痛苦和愉快

  马尔克斯创作《百年孤独》是为了替民族留下一部史诗或“拉丁美洲的《圣经》”,起到警示读者的作用。该书既有对民族伟大传统,譬如坚忍不拔和旺盛的生命力、想象力的肯定和褒奖,也有对民族的落后和愚昧及由此生发的种种“魔幻”和劣根性毫不留情的针砭。因此,马尔克斯不承认自己的作品是魔幻现实主义,他认为自己是现实主义作家,传承了数千年世界文学经典的现实主义要素。

  

  我们与世界同行

  “占领运动”

  自2011年9月“占领运动”爆发以来,全美学者便一直高度关注,开设相关研究课程、出版大量论著,甚至发动针对美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占领运动”,他们将一些学术大亨称作“学术吸血鬼乌贼”。目前学界的研究焦点集中在谁是“占领运动”的参与者,对“占领运动”研究应采取何种方法亦有论争。

  中美合作

  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Brent Scowcroft)表示,尽管中美两国政府和民众的观点多样,双方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式各异,但两国的双边关系一直保持良性发展。我们要认识到,在全球范围内,两国不存在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双方积极合作,共同迎接挑战,很多问题已达成共识。

  伦敦奥运

  目前伦敦面临的外部环境与1992年正值经济复苏的巴塞罗那不同,且伦敦当前已经是欧洲著名商业中心之一,奥运会带给伦敦的改变或许难以再现20年前的“巴塞罗那效应”。

  APEC峰会

  在全球商品需求量和商品价格均急剧下滑的背景下,2012年上半年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的经济发展均不乐观。但近期亚太地区的经济表现出强劲的“反弹”势头,经济增长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日本“购岛”

  在钓鱼岛归属问题上,多国学者纷纷表示,钓鱼岛属于中国无可争议。日本的一系列带有侵略性的夺岛行为必将招致其他国家的公愤,如果继续执迷不悟,日本必定会丧失地区影响力并被邻国孤立。

  美国大选

  美国是世界上最不民主的国家之一,无论经济生活还是政治生活,都存在严重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引导公众只关心中产阶层问题,却从不关心处于收入底层的20%的穷苦民众的心声。穷人的政治呼声被恶意剥夺了。

  美《新闻周刊》改为数字版

  2012年10月18日,美国老牌时政新闻杂志《新闻周刊》所属的新闻周刊野兽新闻公司(The Newsweek/Daily Beast Company)宣布,《新闻周刊》将于2013 年1月起停止发行纸质印刷版,而全部改为数字版。由此又一次引发关于信息技术时代印刷媒体该何去何从的激烈讨论。

  美枪击案

  尽管美国近年来枪击案屡发,但民众对于枪支管制的态度并未有明显改变。皮尤研究中心从1993年起跟踪美国民众对枪支管制的意愿,调查显示,过去20年里,支持枪支管制的民众从57%降至47%,而认为美国公民有权拥有枪支的人数比例从34%上升至46%。

  枪支管制只是表象,诸如公民自由、社会安全、政府决策效率等深层次问题更应引起注意和反思。

  底特律破产

  在日本和德国汽车的冲击下,美国汽车工业开始出现不景气现象,但底特律没有适时走上多元化经济发展道路。随着美国汽车业的衰落,底特律也走向了经济衰败。

  对叙动武

  美国对叙动武只会加剧该地区已有的紧张态势,让国际社会深信美国无视现存国际规范,只要在其认为适当的时间就可以任意使用武力。这只会降低美国在地区和国际上的地位。作为一种犯罪行为,任意使用武力不可能解决叙利亚的化学武器使用问题。

  乌克兰乱局

  近几个月来,乌克兰局势风起云涌,其紧张气氛为世界关注。2014年2月18日,乌克兰首都基辅爆发了近3个月以来最严重的暴力冲突。2月21日,总统亚努科维奇与反对派签署协议,试图结束连日来的暴力冲突。2月22日,乌克兰议会宣布亚努科维奇“自动丧失职权”,并将提前举行大选。历史似乎又回到了十年前的“橙色革命”。一时间,基辅成了世界政治的“暴风眼”。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