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社区心理实践发展之路
2023年05月18日 10: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5月18日第2652期 作者:康晶

  社区心理实践是在社区中为居民提供心理服务的一种模式。其关注个人与社区、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多采用跨学科特别是行动研究方法,研究预防心理行为问题和促进社会能力的途径及措施,探索并发掘个体与社区的潜力,最终促进人与社区的协同发展。我国现阶段涌现的心理问题希望在社区层面得到缓冲和解决,但传统心理学的干预措施多集中于个体,缺乏更广阔的生态学视角,因而亟须转换视角,引入社区心理学来审视和解决问题。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心理实践模式是当前社会发展实际的需要,也是心理学发展的必然。这就需要选择合适的策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区心理实践发展之路。

  明确社区心理实践定位

  社区心理实践关注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同时也关注社区的整体治理和发展。通过提供心理咨询、心理干预、心理教育等服务,促进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增强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进而提高社区的整体治理能力。社区心理学还可以提供危机干预、心理安抚等服务,协助社会治理部门管理社会事务、处理社会风险事件、开展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此外,在公共安全领域,社区心理学也可以通过心理疏导、心理辅导等服务,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我保护能力,从而减少社区安全事件的发生。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社区心理学应该抓住机遇,推动社区心理实践向更深层次转变,从而助力社区和社会发展。

  我国社区心理实践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存在一直延伸进居民区的街居组织。顺利开展社区心理实践,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目标,就需要顺应现有的城市管理体制。首先,我国在社区的行政性划分和管理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区治理模式。其次,基层法定社区边界区块明确,为社区管理和服务提供了便利。最后,我国社区方面的工作是建立在以区、街道和居委会三级辖区为单元配置的社区公共设施基础上的,这种做法从实践角度看有利于相关工作的开展。中国的社区是组织化的。街道办事处是行政的最基础级别,它指导居民委员会工作。居委会则涉及社区范围内的诸多日常事务,其工作由政府政策引导,资金也由政府补贴。目前,居委会已然成为我国居民的重要社区机构,是社区居民寻求帮助时的首选机构。这种行政化的社区机构设置决定了社区心理实践机构应以基层法定社区为基本单位,以街道办事处为主管单位,以居民委员会和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以民间社团组织为支持,扩大街办责任职责,组建居民代表会议,实行民主决策和监督。

  促进社区心理实践机构间合作

  开展社区心理实践需要以政府为主导。首先,政府在社区心理服务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政府可以为社区提供必要的资源和资金,以支持心理服务的开展,还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社区心理服务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指导。其次,政府在社区心理服务方面具有更广泛的视野和更强的能力。政府可以通过对社区的整体调查和研究,了解社区居民的心理需求和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服务计划和措施;还可以组织专业的心理团队,提供更系统化、更专业化的心理服务。最后,政府在社区心理服务方面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政府可以通过组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鼓励更多居民参与心理服务;还可以通过建立相关的评估和监管机制,确保心理服务的质量和可靠性。因此,以政府为主导开展社区心理服务是必要的。政府应该加强与社区居民的联系和沟通,了解社区居民的心理需求,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提高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

  社区心理实践需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实现社区心理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加强社区心理实践机构间的合作,是提高心理服务质量、增加心理服务覆盖面的重要途径。第一,社区心理实践机构可以建立联合工作组,共同开展心理服务项目,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教育、心理治疗等,加强互动和沟通,分享经验和资源,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第二,社区心理实践机构可以建立专业协作网络,整合各方面资源和优势,开展联合培训和交流,共同解决心理服务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第三,社区心理实践机构可以共同举办心理健康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认知,促进心理服务的普及和覆盖面的扩大。第四,社区心理实践机构可以共同参与心理健康科研项目,开展联合研究、进行数据共享,促进心理服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和完善。

  社区心理实践机构间的合作可以促进心理服务的互补和优化,提升服务质量和覆盖面,从而更好地满足公众的心理健康需求。当地政府主导,大学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民间组织提供辅助,多方合力共促社区心理实践发展。未来,政府应促进大学、企业等机构与社区建立独特的合作伙伴关系,以推动社区心理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重视专业人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

  当前,社区心理服务需要心理学者在更广泛的公共健康领域发挥作用,向更广阔的社区空间发展,发挥专业和个人的潜力。对于社区心理实践工作来说,建设一支专业化的社区心理实践工作队伍是决定社区心理实践工作成效的关键。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区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二是志愿者队伍的发展。

  社区心理实践的发展取决于社区心理学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当前对于社区心理学工作者的要求越来越趋向于综合能力。在社区实践工作中,建设一支专业化的队伍是开展中国特色社区心理实践的基本保障。心理学专业教育是社区心理实践人才培养的基础,包括心理学基础课程、心理咨询技能培训、心理评估、心理治疗等方面,这些是社区心理实践人才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实习实训是社区心理实践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实训可以使学生接触真实的社区心理实践工作,并获得实践经验和技能,提高实践能力。此外,社区心理实践人才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以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而继续教育便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包括参加心理学相关学术会议和培训、阅读相关书籍和论文等方式。这都有助于增加社区心理实践人才的知识储备并提高其实践能力。

  开展社区心理实践还需要有一支合格的志愿者队伍。中国的“差序格局”社会结构使中国人形成了特有的求助模式,即个体不倾向于向陌生人求助,但鉴于居民志愿者与个体的共同生活空间,个体会消除对社区内陌生人的疑虑。因此,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是在中国社会结构下符合中国国情的社区心理实践发展策略。首先,可以通过举办志愿者聚会、团队建设活动等方式增强志愿者之间的沟通、协作和凝聚力,提高志愿者服务的效果和质量。同时,可以通过交流、分享和合作等方式促进志愿者和组织之间的互动,并以此来建立志愿者团队。其次,要建立志愿者管理机制,这涉及志愿者队伍信息管理、志愿者服务安排、志愿者活动记录、志愿者反馈收集等方面的工作。志愿者管理可以通过建立志愿者管理系统、制定志愿者服务协议、定期召开志愿者会议等方式开展。最后,要为志愿者提供心理学、社会工作、沟通技巧、情绪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和专业能力。同时,应定期组织专业知识的更新和分享,促进志愿者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并通过激励和奖励的方式吸引志愿者参与服务,如发放志愿服务证书、提供志愿服务记录、授予“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等。

  社区心理服务范围是社区心理实践的具体表现。社区心理实践包括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居民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如情绪情感、人际关系、职业发展、自我探索等方面的困扰;开展心理健康促进服务,通过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调适等方式,帮助居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提供心理危机干预服务,如在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下提供心理支持和协助,及时处理和化解危机,减少心理创伤和损害等。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居民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总之,以社区为服务场所,提供多元化、专业化、定制化的心理服务,能够助力社区居民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进而促进社区和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