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调节影响二语写作创造力
2023年03月02日 09:3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3月2日第2601期 作者:刘新芳 徐梅

  在影响创造力的众多因素中,情绪因素备受关注。关于情绪影响创造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阿玛巴尔(T. M. Amabile)、巴萨德(S. G. Barsade)、艾森 (A. M. Isen)等人发现,个体在积极情绪状态下更容易产生创造倾向,增进创造效能感。德鲁(Carsten K. W. de Dreu)的创造力双路径模型理论进一步明确了积极情绪影响创造力的具体路径,认为积极情绪主要通过认知路径促进创造力。积极情绪可以激活个体的长时记忆,扩大其认知范围,促进有效信息联想、整合与创新。阿什比(F. G. Ashby)等人从生理角度提出了多巴胺递质理论,认为中脑在积极情绪状态下可以分泌多巴胺,该类神经递质不仅可以帮助个体克服习惯化思维,促进认知重构,还可以发展学生面对负面情绪时的心理韧性,构建情绪转化机制。基于此,国内学者王灿明运用“三位一体”的研究方式,采集被试者行为、生理和主观感受相关的数据,探究不同情绪状态对个体创造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情景故事可激发被试者的积极情绪,促进创造性问题的解决。不过,少数学者发现,积极情绪对创造力也存在消极作用,如考夫曼(G. Kaufmann)、沃斯伯格(S. K. Vosburg)等人指出,个体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下容易松懈并依赖于固定知识结构进行思考,这不利于个体产生高水平创造力。

  同样,一些学者认为消极情绪更能促进创造力。加斯珀(K. Gasper)的研究发现,过高强度的消极情绪会引发焦虑,加深写作负担,阻碍思维拓展深化,扰乱二语写作认知机制,甚至损害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但较低强度的消极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专注力,促进个体自我反思,激发聚合性思维,触发工作记忆中特定领域的认知关联,优化资源分配,从而为创造力提供必需的认知资源。巴斯(M. Baas)进一步指出,个体在消极情绪状态下往往会采用更为缜密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有利于促进个体的认知持久性,从而提升创造力思维的独创性和流利性,这也被称为消极情绪影响创造力的“坚持路径”。为了测试“威胁”这一消极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他们将被试随机分为合作组和冲突组进行研究,要求被试在规定时间内写出自己想到的人际策略。实验结果表明,冲突组在威胁的刺激下更能调动资源进行人际管理,且想法更具创造性。由该实验可知,适当的消极情绪亦可以促进创造力。

  综上可见,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均具有双面性。尽管消极情绪对创造力能够产生一定作用,但积极情绪的影响仍然是当今学界研究的主流,尤其是利用情绪调节促进消极情绪向积极情绪转化更是提升个体创造力的可行方向。情绪调节作为情绪管理的创造力之一,可以影响二语写作创造力。根据格罗斯(J. J. Gross)的观点,情绪调节指个体对情绪发生、体验与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主要包括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两种针对消极情绪的调节方式。表达抑制策略是采取回避方式有意识地抑制负向情绪,但一味地抑制消极情绪会破坏心理机能、增加身心负荷、破坏创造力,而认知重评策略可突破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一刀切的模式,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体验,从而提高创造力,因此更被提倡。

  将情绪调节策略运用于激发二语写作者创造力,提高其写作能力是有意义的尝试。第一,革新情绪观念与写作教学策略,激活情绪调节的认知机制。二语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会产生复杂多变的情绪体验。师生应建立整体情绪观,对正面、负面情绪给予同等关注。首先,面对高强度的消极情绪时,二语写作者应该灵活运用认知重评策略重构情境,调整和改变消极心理定势,加强心理弹性,缓解写作焦虑等消极情绪,提高自我效能感。其次,教师应该摒除安慰等单一、常规的消极情绪调节策略,采用幽默重评策略改变学习者认知视角。此外,学校应该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写作任务,适当增加写作训练,帮助学生运用实际的强化训练策略提升写作技巧与能力,缓解和消除消极情绪,拓宽情绪影响二语创作的路径。面对过高强度的积极情绪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走出舒适圈,积极交流与表达观点,引导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构建新观点,锻炼写作能力。

  第二,调整写作任务难度与评价标准,调动情绪调节的环境机制。写作任务难度和评价标准均会左右学生的情绪,影响情绪调节策略,从而影响二语写作产出。因此,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写作教材,尤其是对于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适当提高写作任务复杂度和词汇的多样化,激发学生挑战欲,唤醒积极情绪,挖掘写作潜力,如“读后续写”和“概要写作”都可以作为训练二语写作复杂度的有效方法。同时,学校应将二语写作评价标准从准确规范逐步过渡到创新多样,尤其是写作学困生和创作水平不稳定的中等生更容易受到消极情绪的干扰,教师应给予这类学生更多的积极反馈与评价,提供具有及时性、针对性、启发性与创造性的建议,调节学生的写作倦怠等消极情绪。此外,教师评价越具体,学生的创新水平就越容易被低估,学生对二语创作的不确定感就越强。因此,教师应该采用更具抽象性和直觉性的评价,关注写作观点长远意义,尽量减少写作评价框架对学生思维的约束,拓宽积极情绪影响创造力的认知路径。

  第三,开拓二语写作活动课程,唤醒情绪调节的生理机制。活动对学生情绪产生的潜在机制不应忽视,尤其运动中分泌的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可以改善个体执行功能,促进学生动态情绪状态下的认知调整与重构。因此,学校应该重视运动的重要性,开设户外写作课堂,调动学生的肢体与感官,通过运动给予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与室内写作课程相比,活动课程所提供的维持创造性的动态情绪体验在记忆中留存的时间更久,学生在二语创作中对积极情绪的提取速度更快。基于此,二语写作教师可以尝试组织相关的户外写作体验课堂,创设真实的情绪体验情境,如参观博物馆、体验非遗手工活动、制作美食,或与其他科目教师进行跨学科合作,组织与写作话题相关的活动。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多彩户外探索写作营,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同时,打破语言教学局限,积累各类主题的积极情绪体验,激发写作创新潜能。

  总之,二语写作创造力受情绪调节影响,在灵活运用认知重评等情绪调节策略的同时,要革新传统情绪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任务难度与评价标准,开拓二语写作活动课程,融合情绪调节的认知机制、环境机制和生理机制,平衡二语写作的准确性、流利性和复杂性,整体提升二语写作创造能力。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美英语写作教材百年发展比较研究”(17BYY11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