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错觉效应:一种心理学现象
2022年06月09日 10: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6月9日第2423期 作者:陈宏

  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在其《美丽新世界》一书中曾言,“62400次的重复就是一个真理”。1977年,哈舍尔(Hasher)等人开创性地提出重复陈述正确和错误的一般知识,能够增加感知准确性的观点。后来数十年的研究表明,重复的信息比新的信息被认为更加真实,即如果人们以前接触过这些陈述,他们往往会认为这些陈述更加真实,这就是所谓的“真相错觉效应”(illusory truth effect),又称“重复诱发的真相效应”或“重复暴露的效应”。

  在信息丰富发达的现代社会中,真相错觉效应增加了人们了解真相的困难。例如,微博或其他社交平台上的一些谣言,会因为传播时间长和转载人数多,而造成重复次数较多,最终会提高人们感知到的准确性,认为这些谣言就是真相。在这种情况下,官方的解释和澄清所起的作用将非常有限。再例如,虚假的宣传广告也利用了这一效应,商家通过多次重复宣传产品的功能功效,让消费者日渐熟悉起来以获得信任,达到使其购买产品的效果。

  对于真相错觉效应,最普遍的解释就是加工流畅性,即人们处理信息时的元认知体验。温克尔巴赫(Unkelbach)等人认为,当信息被重复时,它会被处理得更流畅,因此被认为更真实,即加工流畅性可以作为真理的信号。事实上,王维春以及布拉希尔(Brashier)等人提供了神经学上的证据:边缘皮层(PRC)是大脑中与流畅性相关的区域,PRC活动增加,重复陈述的真实性评分增加,而不是新陈述的真实性评分增加。因此,错误的真相是由一个流畅性机制调节的。来自其他支持加工流畅性观点的研究表明,除了重复,不同的流畅操作,如概念流畅性(如语义启动)、知觉流畅性(如对比)以及语言流畅性(如押韵)也会产生错觉。同时,奥尔特(Alter)和奥本海默(Oppenheimer)指出,流畅性提供了强烈的元认知信号,使得这种错觉不易消除。

  后来,温克尔巴赫和罗姆(Rom)用参照理论进一步解释真相错觉效应。该理论认为,综合元素之间的语义联系程度是预先存在的,有时参照已经连贯地连接在一起(如“学生”和“老师”),但有时它们不连贯(如“水手”和“秘书”),然而当一个语句被重复时,这种重复会增加综合参照元素之间的连贯性。这反过来又导致语句处理更流畅,因此与新的信息相比,重复的信息有更高的概率被判断为真相。

  那么,真相错觉效应是在哪个年龄阶段开始形成的呢?在真相错觉效应的普遍性研究中,法西奥(Fazio)和谢里(Sherry)调查了24个5岁、24个10岁孩子以及32个成年人的发育起源,如果重复和真理之间的联系是隐含的,那么即使是5岁的孩子也应该表现出这种效应。结果表明,三个年龄组都更倾向于认为重复的陈述是真实的,而不是新奇的陈述。这些结果表明,重复和真理之间的联系是在很小的时候就产生的。孩子们通过与周围世界的互动,潜移默化地学习重复和真理之间的关系。因此,该研究进一步证明了真相错觉效应是普遍存在的,适用于所有的人和所有的刺激,并且在幼小的时候就已习得。

  尽管已通过多次研究证明这种真相错觉效应是一种强有力的现象,但几乎所有研究都使用了3次或更少的重复。为了解决这个限制,哈山(Hassan)和巴伯(Barber)进行了两个实验,使用了更多的重复次数。在实验一中,向参与者展示了多达9次的琐事陈述,在实验二中,展示了多达27次的陈述。之后,参与者对之前看到的陈述和新陈述的真实性进行打分。在这两个实验中,发现感知的真实性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而增加。然而,这些真相等级的增加是对数形式。感知真相的最大增长来自于第二次接触的一个陈述,除此之外,每次重复,感知真相的增长幅度越来越小。即感知真相的最大增加来自于第二次听到的信息。除此之外,接下来的重复会导致感知到的真相小幅度增长,重复9次后,这些增加可能不再有实际意义。这一发现对于应对现实生活中的真相错觉效应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系)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77号C座2-5层 邮编:1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