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本土化焦虑作为一种情绪状态,既可能会慢慢销蚀本土心理学者的文化自信,也可能会逐渐动摇其关于心理学本土化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信念。为此,亟须舒缓这种焦虑带给心理学本土化的消极影响,因为这涉及建设中国特色本土心理学何以可能并如何建构的根本性问题。
心理学本土化焦虑的表现形式。一是心理学本土化心态焦虑。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试图通过对西方心理学进行本土化的改造,努力构建中国人自己的心理学,这是一种本土文化意识的觉醒和努力从西方心理学的垄断和控制中表达自发性、自主性和积极性的心声,尽管这种心声看起来有些迫切;另一方面,因为缺少对心理学本土化的文化契合和文化错位问题的深入思考,对于建设怎样的本土心理学,难有定论。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更多时候,心理学本土化还停留于以本土人群、本土现象为对象,以西方方法或者‘改良’后的西方方法进行研究的层面”。这种验证性研究除了能为西方心理学提供跨文化证明外,对心理学本土化而言,所产生的消极作用似乎要大于其积极建构价值。不过,努力尝试推动心理学本土化发展,建设与西方心理学分庭抗礼的本土心理学,始终是本土心理学家们孜孜追求的目标,只是在这一过程中心态焦虑未能得到有效舒缓。
二是心理学本土化方法论焦虑。实证方法论以认识论和本体论为前提预设,旨在以实证方法为核心,以客观性和简约性为特征,实现对客体的规律和规则的建构,并上升到“科学主义”高度。在实证方法论指导下,心理学获得了科学的地位和尊严。与实证方法论相对的是现象学方法论。现象学方法论提倡从生活世界出发,坚持心理的意向性本质观点,反对二元论和自然主义,追求普遍的知识,成为变革和丰富质化研究方法的直接方法论源泉。这两种方法论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式和具体研究方法,引发了心理学本土化方法论焦虑。从根本上说,心理学本土化方法论焦虑,表现为以什么方法论为指导的问题,具体上则是心理学采用什么研究方法的问题。这种焦虑的更深层含义还在于,心理学自身极容易陷入方法论的循环悖论中:如果不以实证方法论为指导,则自身的科学性会大打折扣;如果以实证方法论为指导,则会不可避免地走上西方心理学发展的老路,或者说就不再是心理学本土化;如果坚持以现象学方法论为指导,心理学本土化的科学属性会授人以柄。心理学本土化方法论焦虑不仅限制了心理学本土化的想象力和行动力,也使得对心理学本土化到底向何处去的追问一直没有停歇。
三是心理学本土化定位焦虑。心理学本土化的最终结果是什么?是要建立一种能够解释和说明国人心理的心理学,使之不同于西方心理学,还是建立与西方心理学同样性质的心理学?这个问题涉及心理学本土化定位问题,也是心理学本土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问题。心理学是否有必要一定要建设成中国心理学、美国心理学或者德国心理学?如果非要如此,则又退回到心理学的建设循环悖论:心理学到底是否是科学?如果是科学,是否有必要区分不同国别?回到心理学本土化问题,亦是如此:心理学本土化是否有必要?如果有必要,就势必出现不同国别和不同类型的心理学形态;如果没必要,西方心理学就是世界心理学吗?那么,何以表达本土民众的心理自信和为民请愿的心声?有人则会追问,心理学与物理学的最大区别是研究对象的不同,因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所以应该进行心理学本土化研究。但如果无法建立起与西方心理学对话的本土心理学,则心理学本土化研究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心理学本土化运动兴起,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和社会结构的不同,而文化的流淌性与渗透性必然会对心理学本土化产生重要的催生作用。随着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东西方之间呈现出文化混搭与文化交融现象。探究本土民众心理如果仅仅局限于本土文化影响,而忽略或者无视西方文化的渗透,或者对当前的文化混搭和文化交融现象视而不见,则视野的偏狭和格局偏小的短板便会暴露无遗。因此,需要深入思考心理学本土化定位问题,更要反思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本土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所关涉的心理学本土化的合法性、合理性与合情性问题。
舒缓心理学本土化焦虑的路径。心理学本土化需要文化反思精神。心理学本土化焦虑的根源在于缺少文化反思。为此,需要反思心理学本土化背后的文化根源,探索文化根源给予心理学本土化怎样的资源供给;需要反思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范式,并追踪本土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进程;需要反思心理学本土化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问题,即心理学本土化的定位依据与可能前提,以及心理学本土化与西方心理学之间的关系;需要反思心理学本土化的哲学基础和理论范式,将心理学本土化每个命题或者主张诸如方法论前提、哲学基础、与其他学科关系等置于具体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系统中进行全面考察,以便探讨在多大程度上或者什么意义上与文化传统是契合还是“违和”;需要反思对西方心理学进行模仿与跟随的合理性,更需要反思心理学本土化的学科性质等。在这方面,中国学者葛鲁嘉将文化反思贯穿于心理学本土化研究中,他提出的“新心性心理学”思想和理论体系可视为心理学本土化建设的典范,被认为是纯粹的生长于本土文化的系统性、原创性的理论建构。
重拾本土心理学者文化信心。构建有尊严的中国特色的本土心理学,并尝试与西方心理学实现对话以生成意义,要求本土心理学者具有智慧、胆识与勇气,以强大的文化信心舒缓学科焦虑。心理学本土化研究者应重新树立文化信心,着力排除边陲思维、追赶焦虑,以更强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批判能力,努力走出一条原创性研究之路,使之成为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内生动力,以文化自觉缓解心理学本土化焦虑,推动心理学本土化研究趋于理性和深刻,这是心理学本土化研究一种更好的选择路径。
开拓本土心理学可能路径。在研究对象上,本土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要保持一致,即以“研究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机制”为根本目标,这是本土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能够对话的前提和基础。在理论构建上,要形成基于中国文化传统的理论体系和概念范畴,或者说,需要以中国文化传统资源为根基,对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机制加以阐释;脱离了中国文化传统资源为支撑的心理学理论体系不足以为心理学本土化提供理论框架。在研究范式上,对于西方心理学成熟的实证研究方法,应持开放心态并充分利用。事实证明,实证研究方法依然是心理学发展的根本。放弃心理学成熟的科学范式而试图以非科学方式建设本土心理学不仅没有必要,亦不合理。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