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立体传播赋能弘扬延安精神
2021年11月18日 09: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1月18日第2290期 作者:邓晓旭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动力。新时代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应当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立体宣传格局,精准传播,智能传播,以小视野大主题创作文艺精品,发掘深厚红色资源,使延安精神生发出强大的感染力、号召力和凝聚力,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利用新技术实现智能精准传播

  新媒体时代,受众主动追寻新传播方式以满足自身多重体验。新式体验需要新技术的支持,传播技术不仅决定媒介的演进与更新,也为媒介组织的内容生产与传播赋能。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的感知、存储、传输、计算等核心能力将全面提升。我们应当充分运用 VR (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和流媒体、超高清等技术,推出全息化、可视化、沉浸式、交互式新闻产品,重视体验感、服务性、移动性、场景化,为延安精神描绘生动场景。利用视觉、听觉、触觉与非线性编辑叙事呈现情节,使受众与延安精神同频共振,深刻理解延安精神真谛,增强革命认知,坚定理想信念。

  调查显示,年轻受众对延安精神了解相对不足。为改变这一现状,应当进一步细分受众群体并实现个性化定制,做好精准传播、智能传播,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大数据技术为实现精准传播提供了可能。弘扬延安精神,应当精细管理并充分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用户等各种数据,提供最优质的产品服务和管理服务。只有大量用户成为信息传播链上的志愿者,乐意分享,内容才有爆发和裂变的可能。

  在科技日益发达、信息日益多元的今天,传播延安精神的作品需要具备高超的科技实力和艺术表现能力,而人工智能可为传媒领域的创新性突破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各种特效和对作品的宣传预热都能通过人工智能来完成。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不但能有效提高创作水准,而且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产生良好的宣传效果。

  媒体矩阵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新时代传承弘扬延安精神,应当主动应变,积极求变,在新媒体矩阵建设上精耕细作,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社交平台,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网客户端等资讯平台,抖音、喜马拉雅、哔哩哔哩等音视频平台,实行差异化运营、多渠道联动,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通过生产垂直化结构型产品,以数据化精准型分发、场景化社群型交互、矩阵化生态型整合,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延安精神的生活情境和社会氛围,使延安精神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陕西省委宣传部专项有声书《话说延安精神》及其他10部系列有声书、500条音频,登陆学习强国电台“听长书”板块,为紧贴时代弘扬延安精神发挥了良好的宣传效应。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延安·延安》和鲁艺旧址的《百年百集·鲁艺故事》共200集,在学习强国、人民网、群众新闻网、陕西红色记忆等各种网络平台和微信公众号持续推送,点击量和播放量超千万次。在红色文化互联网云平台“延安红云”上,大型青春红色文化综合节目《红云来了》,将红色IP与新媒体、新技术有机融合,构思精巧。

  新时代传播弘扬延安精神,应当形成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协同互动,全方位提升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应当关注户外媒体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提升传播延安精神的先锋感与潮流感;增强环境布置型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实现多渠道、多屏投放,形成各具特色的作品;将网站建设与搜索引擎关键词相关联,关注公众搜索的内容及其热度,加强话题引导,增强创意表达,进而推动公众将其拓展至各自的社交圈,扩大延安精神传播的影响力。

  发掘深厚红色资源

  新时代,我们应当鼓励文艺工作者以小视野大主题创作精品,抒发家国情怀,传承延安精神,增强艺术感染力,直击受众心灵。应当鼓励创作者走进实践深处,生动饱满地讲好每一个具有艺术原创力的延安故事,展示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的精彩生活,使其汇聚成关乎立心与立人的中国经验、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

  供给也能引领需求,有共情力、有代入感的内容更能实现二次传播,通过社交驱动形成“线上线下”共振。《周恩来回延安》《我要去延安》《情归延安》等电影,《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回延安》《延安的秋天》等音乐作品,形象凝练地表现出延安精神的精髓,激发了群众对延安精神的敬仰与传承之情。大型红色主题演出《延安·延安》创新表达方式,观众激情澎湃,信仰之光普照人心。延安保育院剧场有效运用先进的舞台理念和设备,带观众感受无邪的稚子之心、无私的教师之心、无畏的战士之心及军民共筑的人间大爱,已成为铸就新时代延安梦想的文化标志。

  新时代传承弘扬延安精神,应当用足用活红色阵地,发掘独特稀缺宣传资源,厚植革命文化,让延安精神走进寻常百姓家,不断焕发时代生机。

  延安市以“手拉手传革命温情、一对一育红色传人”为主题,积极培育“小小讲解员”。“小小讲解员”既是延安首创也是延安特色,从未成年人的视角讲述延安精神,激发小朋友们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的热情,红色血脉在一次次的讲述中赓续传承。

  博物馆、档案馆、革命旧址等在宣传延安精神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延安将桥儿沟、西北局、宝塔山等旧址活化利用,建成全国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体验式现场教学基地。群众在这里能亲身感受延安时期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为民情怀,接受红色洗礼。枣园革命旧址每年深入市区学校,唱民歌、扭秧歌、打腰鼓、说快板,生动诠释延安精神;深挖文物背后的故事,改编成深受青少年喜爱的连环画、小人书、歌曲;精心策划组织代入感、时代感强的演讲竞赛、情景体验活动,使参加枣园革命旧址活动成为青少年的热切期盼。杨家岭革命旧址通过快闪活动宣传延安,组织读书分享会,线上邀请大众弘扬延安精神。在鲁艺旧址,各大文艺团体以红色歌曲大家唱、党史知识大家答等形式,使受众不断用延安精神滋养灵魂。

  新时代传承弘扬延安精神,还需要重视口述史等资料的发掘与整理工作。口述史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与自身魅力弥补了文献的空白,抢救即逝的史料。近年来,延安精神研究会搜集整理了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重要历史文献和口述资料28篇、10多万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红色延安口述·历史》,以亲历者、当事人、知情者的讲述补充党史中的历史要点和历史细节,力图再现一个本色、真实的延安。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延安精神相关的人物会慢慢淡出历史舞台。时光易逝,精神永恒,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与平台,发掘抢救相关口述史资料,让历史更加丰富鲜活,让延安精神不断焕发时代生机。

  (本文系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推动陕西追赶超越的精神动力实践经验研究”(2020MSJ027)之子课题“新时代延安精神和西迁精神有效传播的实践经验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