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行动研究开展社区老年人心理干预
2021年11月04日 09:3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1月4日第2280期 作者:孙薇薇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加深,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凸显。解决老年人心理问题,成为全社会不得不面对的议题。许多研究关注社区因素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如有研究表明,老年人个体能力下降,特殊生命事件不断发生,这使得老年人对周围环境更加敏感,对社区环境与资源的依赖增强。因而,从社区入手探寻老年人心理干预措施已成为切实可行的路径之一。

  目前,我国面向社区老年人启动社区资源实施心理干预的研究相对较少。老年人心理干预研究大多来自医学和心理学领域。医学研究主要关注身患某种疾病的老年群体,一类是患高血压等各类躯体疾病的门诊或住院老人,另一类是患有精神疾病或情绪障碍的老年群体。心理学研究则侧重对患有心理疾病的老年群体进行干预。针对社区普通老年群体的研究,仍以专业方法和专业人员为主导,通过社区资源开展的干预方案相对匮乏。总体来看,我国立足社区的老年人心理干预实证研究不足,尽管不少策略研究已提出立足社区的多元整体干预理念,但多处于理论探讨阶段。

  2011—2018年,清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联合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学系、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以及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在中国10个省市农村开展老年人心理干预研究,研究团队在每个干预点开展为期7个月的心理干预,采用科学实验法开展干预效果评估。结果表明,以“守门人”模式为核心的干预方案,“基层干部引领、友邻同伴互助、家庭养老存续”的干预路径,能够系统提升社区内老年人的社会支持,营造“老年友好的乡村共同体”情境,从而提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晚年生活质量。作为一项学术研究,此次研究的干预过程呈现了行动研究的基本精神与特征。“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起源于20世纪初,是行动(Action)和研究(Research)两个词的结合。勒温(Lewin)在20世纪40年代首次提出“行动研究”一词,并将其界定为“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完成,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动为目的”。我们的干预研究表明,行动研究能有效推进老年心理干预研究在社区的实施与开展,与老年心理干预研究相契合。

  第一,行动研究注重实用主义,社区心理干预研究关注即时效果。理论指导实践行动,把回应现实作为最高追求,这是实用主义的基本观点。在研究中促进行动效用提升,这是行动研究的最大魅力所在,也是行动研究区别于其他常规研究的本质特征。在常规研究中,对“科学至上”的追求往往使研究以凌驾的姿态观察、分析现实世界,研究与现实保持距离,或者需要经历“研究成果—政策采纳—指导现实”的漫长过程,这使得学术指导现实的目标在短期内无法实现。心理干预研究追求即时的、实时的、现实的效果,行动研究的实用主义特征正吻合了这一要求。我们的研究在干预过程中以干预实际效果为准绳,不断督导、评估干预行动,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优化方案。干预过程使老年人获得了多元支持并呈现心理健康提升趋势,促使全社区人员行动起来关爱老人,这些在研究过程中可以直接被研究者与当地行动者目睹、评价,促使其作出改进。实用主义既是心理干预研究的指导原则,又是其重要的效果评价标准。

  第二,行动研究让行动者拥有更多权利,社区心理干预研究则亟须启动和依靠社区行动者。在常规研究中,当地行动者作为非专业人士,通常无法在研究中获得主导权,而专业知识的高壁垒也将其拒之门外,使其难以将学术研究转化为指导实际行动的有效信息。许多研究理论与实践鸿沟存在的原因之一是忽略了当地行动者可能作出的贡献,当地行动者应该也必然会成为从理论向实践跨越最关键的桥梁。在行动研究中,研究若想提升当地行动者的行动效能,就需要让当地行动者的权利和知识获得极大的重视,当地行动者与研究者共同成为研究的主人。我们的干预研究引入“守门人”模式,主张通过动员和培训社区的普通人,在社区层面建立老年心理筛查网和保护系统;激励公众参与,激发社区内在效能。“守门人”模式始于1960年的美国,被许多研究证明是面向社会疏离老人最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案。在本项研究中,县乡镇政府工作人员、村干部、村医、村里的热心志愿者等社区普通人被招募为干预的“守门人”,在完成老年心理健康知识与初步筛查培训后,成为对老年人进行关爱的直接干预人。“守门人”是当地行动者,是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直接干预者,是地方人情关系的关联者,也是地方性知识的拥有者,他们往往比研究者掌握更多的现实情况,更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研究者的干预方案来自专业知识与以往经验,但落地过程必须依靠当地行动者用因地制宜的方式执行。四川项目地将心理健康知识编入当地花鼓戏戏词以便于老年人传唱记忆,山东项目地组织老年人跳广场舞以改善其娱乐生活贫乏状况,各项目地根据当地文化自编宣传口号使干预活动更加深入人心……研究并非研究者所独享,知识也非研究者的专利,当地行动者成为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执行者,也使研究真正能够为老年人服务。相较于其他人群的心理干预,启动当地行动者在社区层面构建心理保护系统,对于老年人心理干预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可行性价值。

  第三,行动研究是采用科学方法开展的反思性研究,社区心理干预研究通常以科学实验为主。行动研究的最终目标是社会价值与理论价值的双重实现,实践效率提升的前提是科学方法、科学检验与科学结果。在追求科学理性这一点上,两者是完全一致的。同时,行动研究的反思性特征又为社区心理干预研究提供了借鉴。行动研究认为,研究应在现实行动中不断探索、总结、反思,从而真正提升行动质量,边行动边研究,边研究边行动,二者相互促进,螺旋上升。在我们的干预研究中,所有的心理干预方案形成理论框架,在实施过程中具体方案会根据本土文化、在地情境不断进行修正,甚至可能对理论框架进行补充与优化。例如,我们在项目初期就确定了将提升社会支持作为改善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措施,社会支持理论成为基本框架。然而,在干预过程中,通过田野调查,我们发现农村社区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系统因受到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的影响而发生了巨大改变,家庭、邻里、社区、国家等各类支持对老年人的影响复杂且动员机制各不相同,在不断的“理论—实践—反思—修正—检验”后,我们才达成最终的干预方案,从“社会支持”理论架构走向更加适合中国传统文化与国情的“共同体”理论框架。可见,行动研究的反思性特征,对于心理干预这类边操作边检验的研究具有极强的启示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在“老有所养”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社区是当前老年人最重要的生存环境,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是开展老年人心理干预的有效途径。行动研究能够积极促进理论指导实践、科研落地社区、学术服务民众,可以为社区老年心理干预研究提供重要的方法论基础与宝贵经验。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