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础理论,包括精神分析治疗、行为治疗、人本主义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在心理学史中均为盛极一时的主流理论。从这些重要理论范式发展出来的助人工作技巧,能够对特定心理问题产生显著疗效,直到目前仍能各擅胜场。然而,认知神经科学从提出至今已近三十年,咨询助人工作理应随范式变迁产生相应助人理论与技术,但直到目前似乎仍未被广泛采用。社会神经学家卡乔波(John T. Cacioppo)与神经系统科学家戴西迪(Jean Decety)曾撰文指出,21世纪的心理科学将不仅仅是外显行为的科学、心理的科学,还需包含大脑功能科学。心理健康相关工作者也逐渐觉察到神经科学在咨询、教育、精神病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工作领域所取得的一系列革命性进展;然而,许多实务工作者仍缺少该领域的基本素养,甚至因恐惧而产生抗拒情绪。假如这些工作者能对认知神经科学与心理咨询相关联的理论和实务有更多认识,未来将有助于提升专业服务的质量并促进相关研究的进步。
在咨询师的教育培养方面,美国心理咨询协会(ACA)的资质鉴定机构“咨询和相关课程资质鉴定委员会”(CACREP)在2009年制定的标准中,开始要求所有咨询师修学一些神经生物相关课程,强调在对人格发展理论等传统理论进行学习外,还需要进一步了解这些理论的神经生物基础与机制。学者们表示制定该标准的用意并不在于要求咨询师们必须增加神经科学、神经生理解剖、大脑功能等方面正规课程的学习,而是要帮助咨询师们能够将神经科学中的重要概念整合到咨询工作中去。目前,神经科学及其相关领域的进展,能够为心理咨询注入新的活力,为咨询的课程与实务加入新的内容,并为咨询的过程与结果提供神经生物学意义上的解释。只有察觉到这些新的范式与变化,并积极加强对新知识的学习与技术训练,才能避免在日常执业、教学与研究等方面同整个领域的进展脱节。
心理疾病目前已被当作大脑异常来研究,特别是大脑回路(brain circuits)异常,当前神经科学将会针对大脑回路异常,揭示出更多有关其成因、发展和表现形式等方面的问题。除了将神经科学上的发现转译到临床领域,我们也能将心理异常研究的临床发现用来引导神经生物学的研究。因此,除了思考如何将基础神经生物研究成果应用到临床领域,咨询师在培训过程中也需要了解大脑科学的进展与新知识,储备足够的知识基础来参与临床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之间的对话,以开启新的治疗方向的应用研究。心理咨询与治疗需要积极整合认知神经科学,善用其研究工具与结论,这样不仅能提升现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能引导未来的发展方向。
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心理咨询工作者已经清楚心理介入可以对个案的信念、思维方式、情感状态与行为产生深远影响,然而对这些变化过程背后大脑机制的解释,却一直未得到重视。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注意到这一问题,如精神病学和生理学家坎德尔(Eric R. Kandel)等人曾指出,我们的生物学结构帮助塑造我们所创建的社会环境,而社会环境又塑造我们的基因、大脑与身体。人际社会互动,不单是大脑运行后的产物,还是塑造大脑神经网络与运行机制的原因。林登(David E. J. Linden)认为,心理治疗需要建立在对生物历程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因此在讨论药物治疗所带来的副作用时,也需要一并探讨心理治疗的潜在副作用。对生物机制的了解将有助于增进治疗介入的效果,或者也可以单纯使用生物机制的训练模式来进行治疗,如神经反馈(neurofeedback)。
过去,人们对“神经可塑性”(neuroplasticity)问题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神经细胞水平,直到神经科学成像工具的巨大进步,使人们能以“非侵入”的方式,在身体外、头颅外检测大脑的神经结构、功能及生化反应变化。当前的功能性大脑成像设备,已经能够相当可靠地检测出健康的研究被试因训练和学习造成的大脑相关神经改变;也能够应用到心理异常患者身上,对心理治疗所带来的改变,在大脑区域水平、神经回路(neural circuit)连接上找到对应的神经机制。心理治疗实际上是生物学的介入,例如,研究发现焦虑的行为治疗与大脑成像异常区域的激活程度减弱相关,那些反应区域正是焦虑的病理生理区域。由此可知,行为治疗所产生的外在改变,其实是建立于对应大脑神经的改变上。
某些心理疾病患者在一定程序下可诱发特定症状(symptom provocation),所以我们能够在实验室情境中模拟心理疾病的症状,再通过神经科学成像工具检测,找到治疗前后相应大脑神经的变化;或者,可以比较患者与健康个体对照组,通过这些诱发症状的刺激所产生的反应,找出这些刺激的共通性或差异性。此类程序在强迫症、单纯恐惧症(simple phobia)的研究中都取得了成功,也拓展应用到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抑郁(depression)、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等。了解心理疾病背后的神经基础,有助于了解目前心理治疗是否会导致神经生理层面的改变,并且可以检验心理治疗与一些药物治疗是否会产生共通的神经生理改变,为心理治疗效果找到更多实证基础依据,也能够针对改变特定神经生理机制而设计最合适的心理治疗方案。
美国心理咨询专家艾维(Allen E. Ivey)等人引用五种观点来说明咨询过程如何正向改变大脑:(1)根据神经可塑性原理,大脑自身能够进行改变与重组;(2)通过神经发生(neurogenesis),在个体存活的一生中,大脑能够不断建立新的神经回路与新的学习;(3)以“专注”为例的咨询技巧,可以通过神经成像工具加以检测,“共情”也可以在神经活动中辨别与检测;(4)虽然每个人的情绪激活大脑的区域不同,但是压力激素(皮质醇(cortisol))对整体脑功能具有普遍负向效果;(5)特意地训练额叶皮质,可以增进身体与心理健康。咨询过程可以找到对应的神经生理动态基础,咨询成效也可以在神经成像中找到实证神经基础。因此,将咨询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加以整合,对咨询心理学的发展将提供实质性帮助。
从对学习的神经科学研究中,我们知道学习可以改变大脑,包含大脑部分组织结构、神经回路的连接型态以及神经生化与分子生物层次的改变。咨询与治疗过程对个案而言也是一个学习的历程,其大脑的结构与处理机制都会受到影响而发生改变,主导咨询与治疗过程的心理咨询师也会经历另一种不同的大脑改变。因此,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能带给个体怎样的大脑改变,可以通过神经科学成像工具协助,找到相对应的神经基础,再通过适当方法来训练、调整特定脑区的机能,这样就可以增强咨询与治疗的成效。对于心理咨询师而言,在训练上若能加强神经科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就能吸收一些关于大脑运行的新知识,从而在实务上加以验证,或是根据实证结果评估对个案最有利的干预措施。此外,在讲究以循证(evidence-based)进行效果评估、方案选择及教育训练的未来,对于心理咨询师,应尽早加强在神经生物学方面的知识教育与技术训练。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海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77号C座2-5层 邮编:100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