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增多,这导致双文化个体即同时拥有两种文化特征的人越来越多。双文化个体如何处理母体文化和新获得文化之间的关系,涉及两种文化身份的认同与整合。研究发现,双文化认同整合影响着个体在多文化背景中的心理调适、文化框架转换、认知加工方式以及创造性等。促进积极的双文化认同整合,在个体和群体层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双文化认同整合
是一种文化适应策略
心理学对双文化个体的定义是指那些接触两种文化并已经将两种文化加以内化的个体。因此,双文化个体需要整合两种文化规范,组织成一种行为技能或形成一种文化模式,以便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有效的转换。
双文化认同整合是双文化个体处理主流文化与族群文化的一种方式。研究者将双文化认同视为文化适应的四种策略(即整合、分离、同化和边缘化)之一。由于双文化个体在整合两种文化时存在个体差异,其影响也不尽相同。贝尼特(Benet-Martinez)等人提出双文化认同整合(BII)理论,为研究双文化认同整合的个体差异提供了理论框架。BII认为,双文化认同整合包含两个不同的心理测量学的独立成分:一是文化混合和区分,即双文化个体感知两种文化之间重叠和分离的程度(例如,“我是一个华裔美国人”,或“我认为我自己仅仅是一个在美国的中国人而已”);二是文化和谐和冲突,即感知到两种文化间兼容、紧张与冲突的程度(例如,“我看不到两种文化的人在做事方面有任何的冲突”,或“我深陷两种文化的困境中”)。研究发现,双文化认同整合的状况,受人格特征和新进入的文化所处社会的制度,以及当地人对这些新加入者的态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实验操作中常采用文化启动法
双文化认同整合是衡量双文化个体整合两种文化身份程度差异的变量,在实证研究中需要被操作化。
2003年,贝尼特等人在早期试用版本BIIS-P基础上开发出了新的测量双文化认同整合的工具——双文化认同整合量表第一版(BIIS-1)。在该版本中,双文化认同整合包括文化冲突和文化距离两个维度,被试在5点评分量表中(1代表“非常不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对每一项题目进行回答。结果发现,虽然文化冲突和文化距离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但两个分量表之间的相关几乎为零,这说明双文化个体感知原有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取向是相对分离而不是彼此冲突的。双文化个体能意识到自己有一个整合的身份,并不会感知到两种文化身份的冲突。文化距离和文化冲突相互独立的结果,也使得研究者对最初双文化认同整合的概念作了进一步的修正,测量工具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并形成了最新版的测量工具(BIIS-2)。
在实验研究中,文化启动是研究双文化认同整合最常用的方法,通常将双文化认同作为自变量,给双文化个体分别呈现能够代表两种文化特征的图片,启动相应的文化身份,测量被试在相关变量上的特征。这种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选取的图片是特定文化中的宗教符号、文化图标或者在某种文化中有广泛影响的人物的图片。这些图片链接了该文化知识中的很多元素,是生活在这种文化环境中的绝大多数人熟悉的文化符码,能触发双文化个体相应的文化知识网络,并唤起被试特定的心境。
在个体和群体层面发挥积极意义
双文化认同整合是个体在多元文化社会背景中文化适应的一种策略,其整合程度也体现着双文化个体处理两种文化的能力,具有广泛影响。
双文化认同整合作为一种文化适应策略,最常见且已被广泛证实的影响是其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调节作用。双文化认同整合水平高的个体,拥有更高程度的生活满意度和自尊水平,拥有较低水平的疏离感、焦虑水平、抑郁症状和孤独感。双文化认同整合水平高的个体在多元文化社会中拥有较高水平的学业成绩,在工作中表现更优秀,也能够处理好与其他文化群体成员的关系,具有较好的人际关系。
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跨文化能力对个体认知能力和功能的影响,试图通过澄清这些相互作用的过程问题,说明双文化认同产生积极作用的机制。双文化认同整合之所以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一个重要的潜在过程变量就是认知整合复杂性。在跨文化背景下,认知整合复杂性反映了人们接受文化冲突的合理性观点的程度。双文化认同整合提高了认知复杂性程度,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有多个方面的优势表现。更高的整合复杂性与更多的情感信息搜索、更高的创造力、更好的团队表现和较少的对偏见的敏感性有关。
双文化认同整合或者多元文化经验还会促进双文化个体的一般创造力水平。其原因主要在于,两种或多种文化经验可以为解决问题提供多元化视角;丰富的双文化或多元文化经验使个体有较少的功能固着现象,更易看到事物新颖的功能;对于其他文化的充分适应可以促进不同观点和行为的无意识整合,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双文化认同整合还对群际交往和群际关系有重要影响。那些对两种文化身份整合程度较高的个体,在与外群体接触的过程中对外群体有较少的消极情感,表现出更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拥有更多的外群体朋友,更容易形成积极良好的群际关系。双文化个体在文化适应过程中,不断地协调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张力,经过长时间的适应,他们看到了两种文化各自的优势,逐渐认同两种文化,并将两种文化身份加以内化,从而促进了群际交往,并最终有利于两个群体之间的和谐共处。
总之,双文化认同整合概念的提出,使研究者可以系统深入地研究文化适应的过程,考察文化适应或者双文化认同整合对个体和群体广泛的影响。深入研究少数民族成员文化适应的过程与机制,尤其是发现能够促进少数民族双文化个体整合两种文化能力的策略,将有助于发挥我国多民族国家的优势。在个体层面,它既能够促进双文化个体更好地适应主流文化,提高他们在主流文化社会中的幸福感,也能够促进他们在学业、就业等方面的发展;在群体层面,双文化认同整合有利于促进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能够产生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积极意义。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77号C座2-5层 邮编:100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