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曾祖父张友渔二三事
2023年09月11日 10: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9月11日第2732期 作者:杨渊浩

  中元节期间,我怀揣崇敬的心情去拜谒山西省灵石县集贤阁的张友渔展室,走进集贤阁的三层,映入眼帘的便是张老的塑像和他的遗物以及撰写的书籍文稿,顿时记起他生活中的一些侧面,将其写出来见诸报端,表达对老人家的缅怀。

  张老的革命精神与家国情怀在家中广为流传。革命时期,张老便参加地下情报与统战工作,一直采取封闭行踪的做法。革命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家人从远亲处打听到张老地址,上门后却被告知找错了,但是后来张老主动找来,可见并未找错,只是不便接待罢了。还有一次,张老出门办事,回来后家就被炸毁。张老女儿曾回忆:父亲甘心处于如此恶劣的境地,也就无暇顾及自己的生活琐事。身边除了和他一样的志在革命的同志外,别无至亲骨肉在一起。以至到了晚年人们想为他过生日时,他却怎么也想不起自己是哪一天生日。新中国成立后,张老始终心系国家,长期革命与工作经历使他养成了关注时政的习惯。即便是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日子里,张老在医院也要坚持收听新闻联播,从未耽搁过。在情感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张老的家国情怀。历史变局下张老与同为著名法学家的嫡亲兄弟分隔在海峡两岸几十年,1986年10月张老回到老家灵石特意到访儿时与弟弟住过的老窑洞,泪眼蒙眬的张老内心期待的是海峡两岸亲人能再别重逢。

  张老慈祥谦和,平易近人,他出生于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受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后来又读太原师范,塑造了自己的性格。他老人家一般不会发火动怒,总是笑眯眯的,心平气和地对待人和事,尤其总是平等待人,十分热情。老家亲戚,不论远近,他一视同仁。张老的同事,包括向他请教的陌生人,让他修改、推荐文稿者,他总是竭力帮助。所以他给人的感觉就是很亲切,很踏实。老人家之所以受人尊敬和爱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记忆力惊人。他见你一面,下次便能喊出你的名字以及前次提及的问题。当有人问及他的记忆力为什么这么好,他总是讲记忆要有选择。该记的记,不该记的就不记,实际上是他本来记忆力非凡。更为重要的是他对别人的尊重。记得他在八十多岁时,白内障已经十分严重,有一天他在自己的办公室,有几位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让他题字,他都一一答应。当写完大家问他这是什么体,他笑呵呵地回复:就是张体吧。

  张老一生勤俭,这在他周围是出了名的。从外表上,他晚年总是身着一身灰色的中山装,天冷时加一件大衣,实际上大家并不知道他节俭到何等程度。他秋冬穿的毛衣毛裤都是打补丁的。最不可理解的是,他的内衣内裤都是如此。不到万不得已,他是绝对不允许购买和更换的,包括所用的卫生纸、香皂等也是用最便宜的。晚年他老人家血糖有点高,吃的水果都是减价的,就是这样的水果,即使有硬伤和腐烂部分,也要将其清除后吃剩余部分,从不轻易扔掉。他从来不过生日,到90岁那年,好不容易给他做寿,尽管应邀参加者有诸多知名人士,如雷洁琼、胡绳、邹家华等,但宴会十分简朴。他总是认为一米一粟来之不易,都是劳动者用汗水换来的,应当珍惜。但是,一旦有人需要帮助,他总是慷慨解囊。他总是说山西人抠自己,不抠别人。

  生活虽然节俭,但张老对待知识学习从不吝啬。据他的女儿讲,张老在其父亲影响下,从小就对知识学习十分重视,包括对其后代学习的关注。恢复高考后,两个外孙女先后考上了中专和大学,所需生活学习费用,张老主动提出承担。在节俭朴素生活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老一辈革命家的金钱观和事业观,因心系国家而节俭生活,又因家国情怀而关注、培养、帮助后代,体现出老一辈革命家值得我们珍视的人生价值观。

  张老的勤奋也是出了名的,这种勤奋不仅体现在他年轻力壮时,即便到了晚年他都亲力亲为,可以这样讲,他的所有文稿都是他自己写的。1991年院部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他作为主要发言者,近一万字讲稿都是他自己一笔一画写出来的。退居二线后,他仍然注重学习,每天到办公室一坐就是一上午,看文件、看报纸,有些报纸看不完,下班带回家晚上继续看,从不马虎。他帮别人看文稿,也总是一个字、一个字地阅改。

  张老从不假公济私,他的一个外甥毕业分配到南郊一个研究所,那时公共交通并不发达,有次想用公车,张老斩钉截铁地讲:不能用我的车,这车是政府配给我的,你们不可用;我可以给你们点钱,你们想办法;我这人一辈子严格要求自己,决不能老了让人说三道四。

  回忆家中长辈们对张老的叙述,感悟这些小事反映出张老的品质:心系国家的家国情怀、广博精深的博学多才、笔耕不辍的勤奋不已、节俭朴实的生活作风、慈祥谦和的为人性格,均已完全融入张老的工作与生活中。作为小小辈的我,深感他老人家作为共产党人的诸多优异品质应当赓续传承,发扬光大。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