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鹏涛:《杨宽论著系列》出版前后
2017年04月10日 09: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4月10日第1182期 作者:

  杨宽(1914—2005),中国著名史学家。成名《中国上古史导论》,著誉《战国史》。2016年7月,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杨宽著作集》第一辑八种十册将杨宽拉回到我们的视野中。其实,2000年至200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曾推出了《杨宽论著系列》,所收入的著作是:《西周史》《战国史》《战国史料编年辑证》《杨宽古史论文选集》《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从现存杨先生与上海人民出版社往还的信件中,可复原这次出版的详细过程,这几封信件亦可当作珍贵的出版史料来看待。

  大约2000年左右,上海人民出版社同意重印杨宽已出版的部分著作,称为《杨宽论著系列》。由于两本重要著作《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和《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要将二书列入此系列,就会牵涉到版权问题。因此,杨先生于2000年5月21日致信上海古籍出版社请求无条件将版权转让上海人民出版社,信言:

  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同志:

  承蒙贵社在1985年出版拙作《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一书,在1993年又出版拙作《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一书,印刷精美,发行较广,非常感激。

  我年事已高,目前正在为平生历年著作做好总结的工作,因为我历年著作,大多数是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为了方便起见,我要请上海人民出版社把我已出版的大小著作全部重印,在每册封面上加印小标题《杨宽著作集》之第几种,为此特别恳请贵社特别为此出信一封给上海人民出版社,表示无条件地让给上海人民出版社重印上述《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和《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两书,从而玉成此事,不胜感盼。

  非常感谢诸位领导同志的大力帮助和支持。

  敬祝

  事业蓬勃发展

  杨宽敬上

  5月21日,2000年

  经过此次沟通和授权,至此,杨先生大部分重要著作的版权都花落上海人民出版社。借此次机会,杨先生向上海人民出版社提出重印十种,分别是:《中国上古史导论》《战国史》增定本、《西周史》《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墨经哲学》《中国历代尺度考》《杨宽古史论文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经过研究后,不同意重印《中国上古史导论》与《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而杨先生极力请求二书能收入《杨宽论著系列》。杨先生2000年8月4日致上海人民出版社信中言:

  ……上述十种书中,据说贵社同意重印八种,此中(一)《中国上古史导论》和《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不同意重印,我想这是出于误会,其实这两种书正是我著作中特别重要的。

  《中国上古史导论》是我早年的代表作,40年代不仅对国内学术界影响很大,而且在国外学术界有深远影响。1946年日本著名历史学家贝冢茂树发表《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一书,就已指出“从疑古派中出现了像杨宽先生这样的人物,在充分摄取释古派的方法和成果的同时,正积极开拓一个可以推动现代古史研究前进途径,可以称为‘新释古派’的新境地”(日本宏文堂1946年出版),主要就是指这部《中国上古史导论》而言的。

  《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是我所有著作中科学性最强的,颇为国内外科技史专家所赞许,如英国的李约瑟来访时,曾因此邀请我和他谈了半天。不仅1986年得到了“上海市社会科学著作奖”,而且在1989年11月首届全国科技史会议上,得到了“首届全国科技史优秀图书荣誉奖”。这个“荣誉奖”是由会议先送到上海人民出版社,再转送到我处的(当时我不在国内,未参加这次会议)。

  上述两书是国内外学术界重视的著作,务恳列入我的“著作系列”。我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我对重印《中国上古史导论》《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和《墨经哲学》分别写了新的“前言”。

  我同意贵社提出重印全部我的“著作系列”十种,作者不收取稿酬,同时贵社同意这十种书签订重印合同之后,半年内全部重印出版,因为十种书都是早已排版的,重印之后,只要换上新的统一的封面,在每册书名之外,加上“杨宽著作1或2、3……10,即可”。

  杨宽敬上

  2000年8月14日

  至于为什么不同意出版《中国上古史导论》和《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我们不得而知。从后来的出版结果来看,两书确实未收入论著系列。此外,《中国历代尺度考》亦未列入此系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8日致杨宽信言:

  先生之《中国历代尺度考》作为我国第一部古代尺度通史专著,影响深远,但是迄今半个多世纪,资料条件和研究状况毕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郭正忠先生《三至十四世纪中国的权衡度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一书的出版,对于汉魏至宋元——中国古代度量衡最为辉煌、也是器制变迁作为频繁和剧烈的阶段,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考证和论述。全书长达460页,并附有大量图表,成为目前很多学者的案头工具书。而《墨经哲学》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实际在《杨宽古史论文选集》卷八关于学术思想的论述中已有较充分的表露。

  杨先生同意《中国历代尺度考》不收入,因为此书“已无用”,但坚持认为《墨经哲学》尚有“创见”,请求将《墨经哲学》收入论著系列,在2001年6月28日复信中详细答复此事,信言:

  大函建议《系列选》中,不收入《中国历代尺度考》和《墨经哲学》。我同意取消《尺度考》,因为近年来考古出土古尺较多,学者已据此作了进一步详细考证,我的旧作已无用。

  但是《墨经哲学》不同,此书至今仍有学术价值,而且仍为这方面学者所重视。例如南京大学的杨俊光于1986年在《南京大学学报》的“增刊”上发表了一篇长文,题为《墨经研究的卓越成果——杨宽先生〈墨经哲学〉读后》。我原来不认识杨俊光,读了此文,才知道他对《墨经》作过研究,是根据研究成果而作评论的。

  多年来有不少人对《墨经》,用现代自然科学作解释,很多穿凿附会,我很反对。其实《墨经》(即《墨子·经上篇》)确是有系统地叙述了墨家的思想体系,既有章节讲人生哲学,又有章节对自然界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因此我这部书定名为《墨经哲学》,表明我是反对穿凿附会的。

  多年来不少人对《墨经》的解释,采取“断章取义”的办法,不顾上下文句的意义,别作新解。我这部书是把《墨经》分成许多章节,贯穿起来,分别立了标题,逐句连贯起来解释的。我认为,惟有这样连贯起来作有系统的解释,才能表现作者的主张。

  这部书是抗日战争时期写成的,我托老师蒋维乔先生介绍出版的,1942年他写了一篇序文,介绍给四川重庆的正中书局出版,共211页。抗日战争胜利后又由上海的正中书局再版。重庆出版的此书,封面上作者误作“杨霓”,因此后来侯外庐的《中国思想通史》和詹剑锋《墨家的形式逻辑》,都引作“杨霓”。上海出版的此书也同样错误。我曾写信给上海正中书局请求更正,上海正中书局才把“霓”字贴改成“宽”字。好在蒋维乔的序文上没有印错。

  正因为这部书的作者有过错误,作为我的系列著作中,必须有这部《墨经哲学》。同时我自认为这部书在我的一系列著作中,确是很有创见的。

  上海人民出版社亦于是年8月23日回信答复此事,信言:

  杨宽教授:

  您好!来函敬悉。我社6月8日去函,与先生商议在“杨宽著作系列”中,《中国历代尺度考》与《墨经哲学》不作为单行本收入。先生表示同意取消《尺度考》,但以为《墨经哲学》乃关键性著作,且郑重说明:不同意从一系列著作中割去《墨经哲学》。恐先生有所误会。

  我社绝非认为先生欲以一字数较少的著作硬挤入“系列选”中,实是基于《墨经哲学》原书不足七万字,单面不过两百页,字大行疏,横排简体还需缩小一号(原书正文已为四号宋体,放大一号即为标题字体,故先生来函关于正文字号放大建议实难采纳),精装更显单薄,且势必大幅提高定价,恐读者难以接受,放入“系列选”众皇皇巨著中亦似不伦。另外,我们主要考虑《墨经哲学》一书基本观点看法已收入《杨宽古史论文选集》卷八关于学术思想的论述,即便不出单行本,亦无大碍于先生学术思想之流播。

  有感于先生强烈呼吁,而出单行本确有技术困难,我社考虑再三,拟将《墨经哲学》全文放入《古史论文选集》卷八,并按《杨宽古史论文选集》合同规定支付稿酬。未知尊意如何。

  此致

      敬礼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8.23

  基于杨先生的强烈呼吁,在考虑出版成本后,上海人民出版社提出不出单行本,改将《墨经哲学》全文连同新写序言皆收入《杨宽古史论文选集》,杨先生同意这样的处理方法,此事遂得圆满解决。2003年,《杨宽论著系列》悉数出齐。唯一遗憾的是,《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未入系列。不过,可能出于其他考虑,上海人民出版社将《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列入“专题史系列”2004年出版。总的来说,生前已看到自己重要论著皆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对于视学术为“第二生命”的杨宽来说何其有意义!

  2005年9月1日,杨先生在美国去世,他的妻子陈荷静2012年12月去世。杨夫人去世前,将杨先生所有著作版权都授权给上海人民出版社。相比较《杨宽论著系列》,《杨宽著作集》第一辑多收了《中国上古史导论》和《古史新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成名作《中国上古史导论》第一次以单行本面世,这也实现了杨先生生前的心愿。201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会陆续推出《杨宽著作集》第二辑。现在看来,杨夫人此举是最明智的抉择。

  (文中杨先生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吕翼仁书信分别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姜俊俊、华东师大传播学院刘影、华东师大历史系张耕华三位老师提供原件复印件,特此致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