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富治学的“三三观”理念
2016年08月29日 09: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8月29日第1039期 作者:陆洵

  【核心提示】他认为中法文化的交流应该是积极双向的,不能忽视中国对法国的影响,这与如今提倡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不谋而合。在秉承学术研究文化转向的同时,刘成富努力通过翻译活动促进中国与法语国家的文化交流。

  刘成富教授20世纪80年代初从古城扬州考入南京大学,90年代初奔赴法国巴黎第七大学攻读西方历史与文化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执教于南京大学,专心致力于法语教学、法语文学与非洲法语国家研究。从文字教学到文学研究再到文化交流,从中国到法国再到非洲法语国家,从故乡到异乡再到理想栖居的梦乡,学者刘成富用自己的一腔热忱书写着“三三观”这一独特的治学和研究理念。

  “三文”观:文字、文学、文化

  刘成富自1979年开始接触法语,便被这门语言所吸引。近四十年来,他对法语的喜爱与日俱增。作为南京大学的法语教授,他始终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向他们传授法语语言文化知识。同时利用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编撰教材,相继在外文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国内出版机构出版10余部教材,为我国法语教学和法语学科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刘成富以丰富的语言教学基础,积极投身学术研究,把法国文学研究作为法语教学的拓展与升华。2009—2015年,他主持开展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身份与现当代法国文学”,并以优秀成果结项。该成果重点探讨了加缪、杜拉斯、昆德拉、勒克莱齐奥、程抱一等代表性作家,从各自作品文化身份的角度展开对法国现当代文学的全面思考,凸显多元语境下法国文学与社会思潮、文化冲突之间的关系。

  以文字教学为基础,以文学研究为框架,刘成富将学术研究开拓至广阔的文化领域。早在2002年,他在《论中国文化对20世纪法国文学的影响》一文中指出:20世纪世界出现了两股逆向的潮流,一是东方文化的“西方化”,二是西方文化的“东方化”。文章以圣-琼佩斯、亨利·米肖和索莱尔斯三位当代法国作家为例,详细说明中国如何成为他们创作的灵感来源和审美对象。他因此认为中法文化的交流应该是积极双向的,不能忽视中国对法国的影响,这与如今提倡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不谋而合。在秉承学术研究文化转向的同时,刘成富努力通过翻译活动促进中国与法语国家的文化交流。近十年来,他共翻译《20世纪哲学与哲学家》《萨特》《叔本华》《卡尔·马克思》《陀思妥耶夫斯基》《主流》等学术著作40余部,在我国人文社科领域产生了较大反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2000年出版的《消费社会》,这部以消费作为关键词深入剖析西方社会的论著,成为中国学者引用最多的西方社会学著作之一。

  2015年9月,刘成富意外收到了法国总统奥朗德的来信。奥朗德感谢刘成富对自己作品《改变命运·奥朗德自述》的翻译,并且在信中表示,刘成富对中法两国之间缔造的紧密关系高度关注令他非常感动。这部作品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并作为礼物赠送给了法国总统奥朗德,这也是对刘成富这位“中法文化摆渡人”的充分肯定。

  “三国”观:中国、法国、非洲法语国家

  1990年,刘成富赴法国巴黎第七大学攻读西方历史与文化专业,师从著名的历史学家米歇尔·贝萝教授。他的博士论文题为《从法国暴行文学看纳粹集中营》,主要研究法国抗战文学和集中营文学。这部论文融历史与文学研究于一体,注重在宏大历史进程中拷问人性。后由法国里尔第三大学国家博士论文中心出版发行,在法国文史界引起了较大反响。获得博士学位后,刘成富立刻回国,执教于南京大学,专心致力于法语文学研究和法语翻译。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始终是他心中坚守的理想。

  2002年,刘成富出版《20世纪法国“反文学”研究》,这是他学成回国之后出版的第一本专著,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该专著在理顺达达派、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新小说、荒诞派戏剧以及原样派等主要文学流派的基础上,根据20世纪时代进程和不同作家的写作特色,对布勒东、普鲁斯特、罗兰·巴特、德里达等16位作家和文学理论家进行了客观分析和评介。在论述20世纪法国文学的创作主题和写作风格出现了根本转变的同时,刘成富强调了“人论”的变异对文学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并从各种反传统的文学流派以及反理性主义文化精神方面,勾勒它们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通过对这种具有自杀结构的现代派文学的分析和研究,全面揭示法国现代派作家的文学和文化意识。

  刘成富在立足中国、关注法国的同时,也把目光投向了非洲法语国家。十多年前,他受托翻译了10部系列论著,为国家智力援非作出了贡献。近几年来,他考察过南非、刚果(金)、刚果(布)、加蓬、马里等国的农业与乡村发展情况,参加了“纪念中非合作论坛10周年研讨会”、“中非合作与公共外交”、“非洲法语国家发展战略”等国际会议并做主题发言。2015年4月,刘成富应邀参加由中国驻塞内加尔大使馆和非洲社科研究促进会共同举办的“中国与非洲农业投资”国际研讨会。会后,就中非关系、非洲人文环境、中法战略伙伴关系等话题,他接受了多家媒体的采访。前不久他成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法国前殖民地法语文学研究”,这是一项以文学视角系统研究非洲法语国家的学术项目。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如何处理法国和非洲国家的关系,颇具研究价值。对此,刘成富2014年发表了题为《中、非、法三方合作模式的探索与思考》的文章,提倡中国在非洲大陆采取积极姿态,用超凡的智慧与法国建立一种战略伙伴关系,奠定三方共赢的格局。

  “三乡”观:故乡、他乡、梦乡

  刘成富的故乡是千年古城扬州,这座城市自古就是人文荟萃之地。故乡既给予他人生成长的滋养,更塑造了他深厚的人文情怀。也正是在他的故乡,他邂逅到了法语这门严谨而又美丽的语言。

  南京大学法语语言文学专业是1981年全国同类专业中的首批博士点之一,具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和悠久的研究传统。就在这一年,刘成富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大学。这位年轻的扬州学子离开故乡,来到了南京这个异乡,开启人生崭新的征程。来到南京大学,他始终秉承母校优秀的传统,坚持勤奋刻苦的拼搏本色,对于路途坎坷的学术之路更是保持着高瞻远瞩的自勉与自觉。

  从扬州到南京,从南京到巴黎,由于学习、工作、生活,刘成富从故乡奔入了一个又一个异乡,这既是奔忙,也是成长,他也进而从中得其文脉几绪,情怀绵延。故乡也好他乡也罢,斗转星移近四十年,这些地方都是他理想栖居的梦乡。因此,无论是故乡扬州,还是异乡南京,他始终保持着对这些乡土之邦的敬仰之情,总惦念着做些力所能及之事回报这份乡土之情。2015年4月,刘成富编写了《最扬州——扬州历史与文化》一书。扬州是2014年大运河成功申遗的牵头城市,刘成富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拍摄了多张照片,充分展现了故乡的魅力,表现出对故乡的特殊情怀。他计划将来把这本《最扬州》翻译成法语,把扬州以及中国的运河文化传播到世界舞台。

  近期,刘成富刚刚完成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委托的国际版纪录片《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法语字幕审校工作。这是第一部以见证、亲历以及探寻南京大屠杀浩劫的外国人视角来表现的作品,西方亲历者的视角既是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创作的首创,更突显了其客观性,反证历史真实。刘成富认为,这部具有国际视角的纪录片显然不仅是南京一地的文化事件,而是事关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事件,而自己能够帮助这部重要的纪录片走向法语国家,对于国际社会了解南京大屠杀的真相显然具有重大的意义。在他心中,世界各国平等博爱、和谐共存,也正是他孜孜以求的诗意梦乡。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