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红色文化的音乐故事
2024年01月12日 09:5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月12日第2814期 作者:闫骥爽

  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理论指导与全面部署,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当代高校音乐教师应着力开拓红色音乐德育价值,探索高校育人重要途径;充分凝练红色音乐美育价值,健全课程育人长效机制;积极开展校园音乐文化活动,培养学生使命担当精神。将中国红色音乐文化融入音乐课堂教学,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

  丰富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路径。传承灿烂的中国红色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优秀文化是加强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音乐教育的有效路径。中华民族孕育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灿烂文化,铸就了无往不胜的民族精神。在丰富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的路途中,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可以广泛有效地凝聚大学生精神力量,是培养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深厚支撑。高校音乐教师应与时俱进,讲好红色文化的音乐故事,利用音乐课堂传承红色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家国情怀。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余年历史中,涌现出一大批爱国主义音乐家及作品,他们扎根人民救亡图存,正确认识其中的历史与人文价值并将之引入音乐课堂,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一大批可圈可点的红色音乐家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行动纲领,以人民为创作导向,从救亡图存、以乐治国到民族复兴,红色音乐家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任光的《渔光曲》、聂耳的《铁蹄下的歌女》和《义勇军进行曲》,这些经典作品以曲叙史,扎根人民群众,记录了党的光辉历程,是中国文化的典范。全面深入认识红色音乐文化的本质和内涵及代际关系的传承发展,深入挖掘红色优秀音乐家群体的文化底蕴,梳理其历史轨迹和发展阶段,研究中国精神下促进历代经典红色音乐作品创作的内在规律,是高校音乐课堂传承红色音乐,坚定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可行路径。

  加强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保证。高等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保障和战略支撑。如今的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种“强”不仅是经济、军事和科技等物质方面的强大,更在于人民内在精神的强大,是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立足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红色音乐教育是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教育的综合,涵盖人的思想、知识、能力、身体、心理等品质,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奠基作用。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立德”,即“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树人”,要树有共产主义信仰、有家国情怀、德才兼备有本领、勇于担当有创新之人。理想信念是立德树人的首要问题和实现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德树人之本,这些是红色音乐教育的灵魂所在,也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德”之保证。立德树人贯穿素质教育的主线,统率个人的全面发展,恰如其分地回答了发展素质教育的根本问题,成为新时代素质教育话语的代名词。加强人民素质教育,要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为一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保证。

  在新征程上,提高当代大学生红色音乐教育水平,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以及为谁培养人才的价值定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抓素质教育,促进人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厚植人们家国情怀,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聚焦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互动的教育引导,拓宽育人视野,建设高水平素质教育体系,助力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优化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供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新时代,高校音乐教师应发挥红色音乐资源在文化强国中的作用,展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提升红色音乐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的伟大复兴不能一味照搬照抄、依葫芦画瓢,必须扎根本国大地深挖红色精神。音乐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审美观、价值观,提升中国文化世界话语权与文化软实力不可缺少的部分。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不但要将红色音乐资源引入课堂,还要长期开展红色音乐文化研究,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用系统的思想理论引导学生,筑牢青年学子的理想信念。优化大学生红色音乐文化供给,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融入为时代画像、立传、明德的新时代洪流中,创作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从基础设施、人才培养、内涵建设、服务水平、供给效率、发展格局等方面综合考量,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通过优化人民文化供给,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弘扬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岭南文化项目“近代西学东渐背景下岭南音乐家群的代际研究”(GD22LN1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