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绍果: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
2018年01月23日 08: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月23日第1379期 作者:翟绍果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囊括民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公共服务等领域,总体呈现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将全面提升,具体表现为人民群众将拥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需要以平衡的、充分的发展,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美好生活的需要。

  从学有所教到学有良教,实现更好的教育。教育是实现人的终身发展的基本前提。在跨越保障基础教育公平性、普惠性的“学有所教”阶段后,入学“一个都不能少”和上学“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口号已经成为现实。新的时期,更加强调教育质量与成果的“学有良教”成为符合人民新需求的必然选择。在制定区域教育发展关键指标、把握区域教育发展方向与节奏的基础上,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创新培养计划,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从业有所属到业有所专,实现更好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对于很多劳动者来说,需要的已经不再是一份赖以谋生的职业,而是能够基于自身的能力与偏好选择更加擅长的工作,并且贯彻终生学习理念以保持自身在劳动力市场中的长期竞争优势。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应当继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激发市场新活力,创造多元多向的就业岗位,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就业需求。同时也要顺应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实施积极的就业优先战略和政策,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做好“去产能”职工安置工作,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为就业、创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基础规则,不断提高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

  从劳有所得到劳有多得,实现更满意的收入。收入是民生之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当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时,消费潜力深度释放,有利于扩大内需,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做大社会财富蛋糕,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经济总量增长的基础上做好分配合理化;加强宏观调控,推动劳动力市场与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从风险化解到国民保障,实现更可靠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在民生领域中具有兜底作用,对于实现人的平等发展和促进社会成果的共享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过去五年,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不断完善、覆盖人群日益全面、待遇水平持续提高。下一步,还需要加强建设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增强民众的社会公平感和获得感,切实提升民众的生活美好度。

  从病有所医到全民健康,实现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为人民健康提供全面的医疗卫生服务,是医疗卫生改革的重中之重。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要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基本医疗卫生资源均衡配置等问题,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要求,做到病有所医,实现全民健康。同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实施食品安全战略,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实现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所适,提供更舒适的居住条件。住有所居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基本条件。要实现人民群众住有所居,必须处理好政府提供住房保障公共服务和住房市场化的关系,健全符合国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准确把握住房的居住属性。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主要导向,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分类调控,地方为主,金融、财税、土地、市场监管等多策并举,形成长远的制度安排,让每个人的“安居梦”都得以实现,让全体人民真正住有所居。

  从环境保护到生态文明,提供更优美的生活环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生态建设方针,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为人民提供更优美的生活环境。

  从文以化之到精神乐之,实现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让人民群众自觉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