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政治学方法论体系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017年09月05日 08: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9月5日第1285期 作者:本报记者 肖昊宸

  【核心提示】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伟大的政治实践,更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一大创举。政治学理论工作者要积极关注这一实践,热情拥抱这一实践,并投身其中,通过参与政治生活,开展调查研究,积极献计献策来贡献自己的智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理论工作者的作用。广大政治学理论工作者还应树立“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基本导向,真正投身实践、找准定位,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对话人:

  包心鉴  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        

  韩强    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学研究获得了巨大发展。但与中国政治发展进程和社会对政治学的要求相比,中国政治学学科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如何从创新政治学方法论的层面下功夫,推动中国政治学学科迈向更高发展阶段?本报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

  继承与发展 融合与创新  中国政治学方法论体系逐步建立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政治学在构建方法论这一任务上,目前主要有哪些成就?

  韩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治学学科的逐渐发展,中国政治学的方法论体系逐渐建立起来,其主要成就表现为两点。

  一是通过研究继承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初步构建起了中国政治学的方法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政党、民主等的基本观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完整理论体系,与之相应的,阶级分析、价值分析、历史分析、制度分析等定性研究成为中国政治学方法论的主体。中国政治学界坚持这一方法论体系和传统,用以分析中国政治发展及世界政治问题,使中国政治学方法论具有鲜明的阶级特性和人民立场,这也是中国政治学与西方政治学的根本区别所在。

  二是通过吸收、融合、创新,面向中国政治发展的政治学方法论体系得到进一步丰富。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中国政治学理论工作者着眼于思考和解决中国政治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通过对实践经验的总结,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研究方法,比如通过学科交叉,借鉴其他学科领域的方法,构建起了一系列新的政治学研究方法,如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政治文化学、政治发展学、政治传播学、生态政治学等,它们既具有政治学新领域的特色,又代表了新的研究方法;再比如对一些传统的政治学研究领域进行方法论创新,也形成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领域,如政治思想史、政治制度、协商民主、行政学等,使政治学方法论打上了中国烙印。

  批判反思不够 现实关注不足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有待加强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中国政治学方法论体系又有哪些亟待发展之处?

  韩强:主要有三点。一是对西方政治学方法的批判反思不够,有照抄照搬之嫌。在中国政治学研究中,个别学者习惯用西方的概念、西方的话语体系解读中国政治问题,使研究脱离中国实际。二是对中国传统治理理论的关注不够,使政治学研究难以贯通古今。中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国家及社会治理经验,这些经验具有方法论意义,对今天的政治发展有重要启发借鉴意义,但是我们还缺乏系统的研究,需要从政治文化角度深入挖掘。三是对中国现实政治发展中的新经验新做法的关注和总结不够。政治学理论工作者需要进一步走入丰富的政治实践中,总结人民群众的创造,并使之理论化、制度化。目前,中国政治学方法论的创新仍在进行之中,尤其是随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实施,给政治学研究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融入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行方法论的创新更具有紧迫性,也更具有实践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报》:从政治学学科的重要地位看,中国政治学方法论还存在哪些薄弱环节?

  包心鉴:政治学是关于国家治理和权力运行的基础学科,具有很强的阶级性、政治性和导向性,因而促进当代中国政治学走向繁荣,尤其要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当前中国政治学发展,不仅面临着以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和基本原理为指导促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艰巨任务,而且面临着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为指导推进研究方法论创新的重要任务。如果说,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构建是一座高峰,那么研究方法论的创新则是攀登高峰的途径。在一定意义上说,方法论的创新比学科体系的构建更为重要,没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就不可能产生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更不可能建设高水平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

  当前在政治学研究方法论创新上,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指导地位的坚持有待加强。这是因为,这些年在政治学研究和学科体系建设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西化”误区。一些学者运用西方视域中的“现代”、“后现代”观念与研究方法来观照中国的政治现象和政治发展,往往隔靴搔痒不得要领,甚至南辕北辙跑偏方向。一些青年政治学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理论显得隔膜,更谈不上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了。

  深入总结 创新运用  彰显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独有魅力

  《中国社会科学报》:怎样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构建中国政治学方法论过程中的指导地位?

  包心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注和研究的根本问题是政治问题。即便是对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马克思主义也注重从政治的高度加以鞭辟入里的透析,从中把握事物发展的深层规律,高屋建瓴推进事物向着正确的方向转化。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强调的,“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地看待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完成它的生产任务”。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独有魅力和特殊功能。

  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尤其是政治学研究方法论,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运用,这里就整体透析法和问题导入法两个重要方法加以说明。

  第一,整体透析法。经济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具有内在的发展规律;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生态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深蕴着内在的政治逻辑。政治学研究必须注重整体、把握全局,而切忌零散式、碎片化的研究方法,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抓其一点不及其余的片面性。正是由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整体性研究,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从而创立了旨在实现人的解放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正是由于列宁对帝国主义五大特征的整体性研究,发现了帝国主义就是战争的秘密,从而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正是由于毛泽东对中国社会性质和阶级状况的整体性研究,找到了改变中国现状的主体力量,从而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如此种种表明,政治学研究是“宏大叙事”,需要综合性观察和整体性思维。当前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无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一项宏大工程,涉及政治制度、政治权力、政治行为、政治文化、政治生态、政治心理、政治认同等诸多方面,必须运用整体性思维及其研究视角加以整体性透析,方能把握规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第二,问题导入法。“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任何理论发展和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坚持问题导向,抓住要害问题、本质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重要方法。没有问题意识,抓不住要害问题,从概念到概念,从抽象到抽象,这样的所谓研究只能是无的放矢、无病呻吟,产生不了大学问、真学问,更谈不上学科建设和学术繁荣。政治学研究,尤其必须在坚持问题导向、研究重大问题上下功夫。当代中国发展,有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需要从政治的高度进行深入研究,作出本质透析和科学回答,这是促进中国政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创新发展的重要契机。

  除了整体透析法和问题导入法之外,还有实证分析法、本质提炼法、比较研究法等,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重要研究方法,都需要我们深入总结和创新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方法论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深藏在、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中,深藏在、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经典文献之中,深藏在、体现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之中。这就需要认真研读经典、掌握经典、运用经典,尤其需要认真研读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文献。

  韩强:坚持马克思主义,要把理解和运用结合起来。第一,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立场是方法的前提,坚持马克思主义首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也就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从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的高度认识中国的政治发展问题;同时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政治领域的基本观点,如国家观、历史观、阶级观、民主观等,我们要在新的形势下加以深入研究并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更是中国政治学方法论的基石,在错综复杂的政治现实面前,更需要我们坚持唯物论、辩证法,善于用联系的、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分析问题,把握主流,分清主次,切忌犯主观主义、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

  第二,要坚持理论研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服务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核心,也是一条基本原则,只有搞好政治建设,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中国政治学必须为此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撑,尤其要以方法论创新带动研究的深化,解决重大疑难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作出理论上的贡献。

  第三,要从方法论上辩证认识并有力批判一些错误思潮和观点。对于披着学术外衣的错误思潮和观点,我们必须从方法论的高度予以有力批驳。比如,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甚广,这一思潮借客观认识历史之名,对党和国家重大历史问题、事件、人物等进行恶意诋毁,对一些政治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解构、歪曲,进而达到全盘否定的目的。对此,政治学需要从方法论的角度剖析其荒谬性,进而对相关问题作出科学的分析判定,使人们树立正确的认识。

  树立世界眼光 养成科学思维  破除西方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迷信

  《中国社会科学报》:政治学研究如何走出迷信西方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的误区?

  韩强:要走出这一误区,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政治学理论工作者要树立世界眼光。当前的世界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中最突出的是中国的和平发展。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迅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科技发展的许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有了极大提升,世界对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更加认同。在这一现实背景下,如果我国政治学理论工作者无视这一基本现实,仍然用过去的眼光看待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甚至只看到我们存在的问题,而不能看清主流和大势,那么,这样的政治学理论工作者无异于井底之蛙,是难以完成新的时代赋予其的伟大使命的,也必将被时代淘汰。

  第二,政治学理论工作者要养成科学思维。科学思维就是从发展规律的高度认识事物,不囿于自己的经验,不限于自己的知识,而是善于从事物长期发展变化的进程中、从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把握规律,看到本质。政治学理论工作者是科学工作者,理应具有科学的思维,要对政治学理论发展、对人类政治实践有清醒客观的认识,切不可因循守旧,也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把西方的一些政治理论、政治观点当成绝对真理,看成“普世价值”,因为西方政治文明仅仅是丰富多姿的人类政治文明中的一种现实、一种表现,人类政治发展的道路和模式是多样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照搬西方政治文明、政治价值的尝试归于失败,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对于政治学理论工作者来说,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复杂性,不能照本宣科、缘木求鱼。

  第三,政治学理论工作者要积极投身改革发展实践。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伟大的政治实践,更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一大创举。政治学理论工作者要积极关注这一实践,热情拥抱这一实践,并投身其中,通过参与政治生活,开展调查研究,积极献计献策来贡献自己的智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理论工作者的作用。广大政治学理论工作者还应树立“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基本导向,真正投身实践、找准定位,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拓展视野 兼收并蓄  提升中国政治学理论品质

  《中国社会科学报》:创新中国政治学方法论,提升其理论品质,还有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韩强:中国政治学要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广阔的方法论视野和有效的现实制度保障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首先,要实现研究方法的兼收并蓄。目前社会现象日益复杂,各种事物的联系空前紧密,这使得任何一个领域单靠一种方法越来越难以把握事物的本质,更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出路。因此,需要我们以系统思维,从多学科的视野将各种可行的方法拿来为我所用,从而使研究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特性。中国政治学研究方法应当从解决复杂现实问题出发,注意借鉴运用古代的和现代的、中国的和西方的、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各种合理方法,使它们在政治问题研究中有运用空间,起到应有作用。

  其次,要做好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大文章。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非是一个简单的任务,而是有着深厚的理论和制度内涵,政治理论工作者要把实现两者的结合作为一篇大文章来做。比如首先要有结合的理念和追求;要培养一批善于实现两者结合的政治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并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要寻找促进两者结合的可行路径,以实现不同领域、不同程度的有机结合;要制定科学的制度,使两者的结合得到有效的制度保障,从而使结合更具有可持续性;等等。这些工作既是具体的,又具有理论性,都是实现结合所必不可少的。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