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仲泉:邓小平奠定中国梦最直接的历史基础
——访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
2014年09月10日 08: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9月10日第644期 作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遗产,就是他带领党和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他创立的邓小平理论。”近日,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最直接的历史基础。学界要不断深化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阐释,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和精神力量。

  在世界历史坐标上评价邓小平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说,邓小平同志对党和人民的贡献,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如何看待习近平总书记对邓小平历史地位和卓越贡献的评价?

  石仲泉: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改变了世界格局,也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个影响是多方面、全方位的。这里仅举三组数据说明这个问题:其一,中国仅用20多年时间,在2003年就使得近4亿人脱贫,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提前12年实现联合国到2015年极端贫困人口减半的“千年发展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其二,我国综合国力极大增强,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在为世界做的“大蛋糕”中,中国的贡献越来越大。其三,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有300多种工农业产品产量名列世界前三甲,其中钢铁产量在2006年达4亿多吨,超过整个欧洲25个国家和北美3国共28个发达国家的总和。

  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是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硕果。邓小平的贡献,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而且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把对邓小平的历史评价置于世界历史坐标,这更符合实际。

  为实现中国梦奠定最直接的道路、理论和制度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报》:邓小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怎样的历史基础?

  石仲泉: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最直接的道路基础、理论基础和制度基础。

  首先是道路基础。邓小平对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至少有三大特殊贡献:一是率先提出并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灵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思想。在南方谈话中,他以异常鲜明的态度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这正好是实现中国梦的时间目标。邓小平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正确发展方向的历史基础。二是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披荆斩棘的三大决策:发动和领导真理标准大讨论,主持起草第二个历史决议,实现了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支持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并将农村改革推向城市实行全面改革;倡导兴办经济特区,推动全国对外开放的全方位格局。三是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持续坚持下去,规划了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发展方向。他不仅规划了实现这个目标的总体要求,更为实现这八字目标作了巨大努力。

  其次是理论基础。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决不能将它们对立起来。讲它们的继承关系,可以从理论思路、理论性格和理论内容的连续性和共同点方面来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创造性发展,集中展现在1992年南方谈话之中。这个谈话比较全面论述了邓小平长期思索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并以异常尖锐、鲜明、透彻和凝重的语言发表了不少“惊世骇俗”观点,充分展示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与其后的理论是原创性理论与传承性理论关系,它不仅奠定了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而且作为本源理论,又无疑是未来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邓小平非常坚定地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会改变。“不但我们这一代不能变,下一代,下几代,都不能变,变不了。”这是对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政治交待。因此,邓小平理论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正确指导思想的历史基础。

  再次是制度基础。邓小平始终坚持、捍卫和发展,以及要求不断改革和自我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是无比坚定的,这从他对“四项基本原则”从来没有动摇过的表态就得到了充分说明。不仅如此,他在1987年4月明确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如果不拘泥于文字表述,目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概念,就是它的简化,而且首先是对其相关思想的概括。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作了明确概括,就其主要内容言,在邓小平著作中都有不少论述,有的思想非常明确,有的也为后来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邓小平反复强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不会变的,这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制度基础。要变,只会越变越好。因此,邓小平的相关思想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根本制度的历史基础。

  邓小平规划的宏伟愿景符合中国实际

  《中国社会科学报》: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邓小平规划了哪些宏伟愿景和战略目标?

  石仲泉:邓小平尽管没有使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念,但他在1990年讲了要“振兴中华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贯穿在他规划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每个步骤之中,而且他专门描绘了怎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愿景。

  邓小平规划的宏伟愿景,几经调整变化,愈益符合实际。他提出的“中国式的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目标,规划了中国飞跃发展的起步目标。他在1987年前提出“两步走”的最初设想,是到21世纪中叶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从1987年2月始,他根据正在起草的十三大报告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对国情作了重新思考,对21世纪中叶战略目标作了调整,由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改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形成了比较定型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党的十三大报告概括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指出: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此后,这个“三步走”发展战略基本定型,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明确了大致的时间表,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路线图。

  正是有了这样深厚的思想基础,以及长期以来“五位一体”建设的基础,从世界发展的大势大局出发,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邓小平规划的未来中国发展宏伟愿景,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正确战略目标的历史基础。

  不断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助推中国梦实现

  《中国社会科学报》:我们应当如何继承邓小平的遗志,在新形势下不断深化邓小平理论的研究阐释,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石仲泉: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从信念坚定、热爱人民、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战略思维、坦荡无私等六个方面深刻阐述了邓小平同志的崇高精神风范。这六个方面实际上也是如何继承邓小平遗志,在新形势下不断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助推中国梦实现的基本要求。这里,我着重讲三点。

  第一,要解放思想。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首要一条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在等待复出时,发出的第一政治声音就是不赞成此前三个月提出的“两个凡是”。这就是他解放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实实在在的体现。他后来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作讲话的题目突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在他看来,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正因为这样,他才能提出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停滞封闭到改革开放的转变,才能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解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第一要义。

  强调解放思想与强调实事求是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只是角度不同。邓小平对解放思想有一个经典性定义。他说:“什么叫解放思想?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因此,解放思想实际上是实事求是的动态形式,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科学思想方法所要求的不可分离的两个层面。这也是为什么党的思想路线的完整表述要包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作说明时强调,“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光有立场和态度还不行”,“要有新突破,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因此,一定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以积极主动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举措。”

  第二,要有战略思维。邓小平说过:“在经济问题上,我是个外行,也讲了一些话,都是从政治角度讲的。比如说,中国的经济开放政策,这是我提出来的,但如何搞开放,一些细节,一些需要考虑的具体问题,我就懂得不多了。”他还指出,治理国家,要有一个安定的政治环境。“这是一个大道理,要管许多小道理。那些小道理或许有道理,但是没有这个大道理就不行。”“要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什么叫战略思维?邓小平讲的这些话就是战略思维。它并非像有些人摆弄的很玄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思维,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恢宏的革命气度,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树立的思维方式。邓小平同志思想敏锐、目光远大,多谋善断、举要驭繁,总是站在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善于从全局上思考问题,善于在关键时刻作出战略决策。”战略思维也是邓小平理论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在新形势下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同样要有战略思维的世界眼光和思维方式。

  第三,要有开拓担当精神。这是邓小平得到广泛赞誉的光鲜人格魅力,也是他披荆斩棘、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之道。他说过: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要敢于试验。“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这些话将邓小平勇于开拓、敢于担当的时代精神活脱脱地展现出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正是坚持这种精神,有效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极大调动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不仅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而且为我国实现经济总量居于世界第二的历史性飞跃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下,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助推中国梦的实现,同样要有这种勇于开拓、敢于担当的时代精神。有了这种敢破敢立、敢闯敢试的精神状态,不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又从实践中作出新的概括,不但能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而且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推进理论创新。

  声音

  颜晓峰:学习邓小平实事求是的思想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重要的思想特点,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遵循的思想方法。

  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品质,突出体现在指导改革的实践中,把握改革的时机、节奏、度量。这也是今天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法论。

  把握时机就是审时度势,推进改革的时间要适当,不能过早也不能过晚。正如邓小平所说,改革“选择的方式和时机要恰当”。急躁冒进,准备不充分、条件不成熟,很可能夭折或留下后遗症;一拖再拖坐失良机,延缓改革的进程,会降低甚至达不到应有的效果。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邓小平说,“我们要抓住时机,现在是改革的最好时机”,“要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如果错过有利时机,没有新的发展和新的作为,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抓住机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他指出:“总起来看,主客观条件都对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有利。这个历史性机遇千载难逢,抓住就能赢得战略主动,否则就有可能陷于被动。”

  把握节奏就是规划改革的速度要合理,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改革是一个历史过程,如果用主观意志代替客观可能,用热情代替规律,企图超越事物发展阶段,只能是欲速而不达。同样,如果过分强调条件、困难、风险、代价,总在等待观望,缺乏使命感、紧迫感,也只能把差距拉大。改革就是一场竞争,竞争就有时间的尺度、速度的标准。所以,邓小平说:“从长远来说,改革的步伐不能太慢。”当前,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一定要胆子大、步子稳,做到“蹄疾而步稳”。

  把握度量就是选择改革的措施要慎重,作用力不能过度也不能不及。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准确把握社会对改革的承受能力。邓小平指出:“改革涉及人民的切身利害问题,每一步都会影响成亿的人。”每一步都有如此重的分量,因此一旦发现不妥,就要迅速纠正。改革措施的作用力超过了社会的承受能力,就可能引起社会大动荡,扭曲改革目标,使得事与愿违。如果改革措施并没有达到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愿望和要求,就不能形成改革的群众基础和动力机制,不会取得明显效果。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改革的总体部署、重大举措和阶段成果,都是维护人民利益、反映群众心声的实际行动,得到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同和广泛拥护。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人民的利益是检验改革和治理效果的根本标准。

  (作者系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原所长)

  柳建辉:学习邓小平热爱人民的伟大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热爱人民,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深厚的情感寄托,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坚守的力量源泉。近日,中央党校教务部主任柳建辉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民至上情怀既是邓小平光辉一生的真实反映,又是我们学习、弘扬其精神风范的着力重点。

  柳建辉说,邓小平在长达几十年的领导实践中,以人民至上的博大情怀,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发展与发扬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长期的领导实践中认识到,路线正确并不等于解决了一切问题,还要看党员干部是否带头执行,切实有效地运用正确的工作方法,去认真贯彻群众路线。

  邓小平强调要做好经常工作,这就要处理好党的利益、群众的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粉碎“四人帮”后,在决定恢复邓小平领导职务的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他讲了一段十分感人的话:“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员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柳建辉表示,正是因为始终抱有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邓小平才能在其一生中始终“信念坚定”、敢于“实事求是”、勇于“开拓创新”、善于“战略思维”,真正做到坦荡无私。

  邓小平提出,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新形势下对如何切实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思想发展。”柳建辉说。

  践行群众路线,最根本的是尊重群众意愿和首创精神,坚持从人民创造历史的活动中吸取思想营养和前进力量。邓小平曾真诚地说,不要把我们自己的作用看得过高。“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柳建辉认为,这些观点表明,既要坚定地相信和依靠群众,又要善于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是贯穿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

  立党为公,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受到人民拥护,领导人民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奥秘所在。

  (本报记者 陈叶军/整理)

责任编辑:梁瑞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