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从生产、出版传播到阅读接受是一个大的系统。其中,文学的出版传播与阅读接受中又包含文学评价。文学批评是文学评价的重要环节,主要起到推介、推广作用。一般新作品一面世,就需要文学批评的介绍、点评、推荐与鼓励。因此,文学批评和书评的功能差不多是一样的,主要是对新作品进行阅读推广,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新作品的内容和特点。
“寻美”和“求疵”相结合的文学批评
在整个文学评价里,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最受人瞩目,且易被人选择为志业。文学研究则主要是文学研究机构或大学专业人士对文学进行的宏观或微观的审视和研究,注重学理性和科学性。文学研究是一门科学,态度要客观,方法要得当,把作家作品、文学思潮和文学发展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研究。文学研究有以理论视角来切入的研究,也有用实证方法来进行的研究;有个案研究,也有整体研究;有横向比较研究,也有纵向的深入考察;有知识考古式的研究,也有理论建构式的研究。文学研究既需要理论,也生成理论,而文学批评则是运用和检验所掌握的理论。文学研究对作品的分析不但以作家个人的成长为背景,也以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作为参照,强调文学的语境和艺术的创造性。文学批评则主要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求疵”的分析和解读,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蒂博代在《六说文学批评》里讲到文学批评有“寻美的批评”和“求疵的批评”,当然,他更肯定那种“求疵的批评”。笔者以为文学批评的主要责任是“求疵”,而不是“寻美”,因为“寻美的批评”固然有益,却只能鼓励作者,但“求疵的批评”则可以启发很多人,因此“求疵的批评”更有影响力,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
但当下的文学批评之所以一直令人不满意,主要原因是其过多地充当了“寻美”的角色,而失去了它的“求疵”态度和功能,因而文学批评也就失去了力量。比如,有的长篇小说一出版,即有一大批赞美性的评论文章集中性地在报刊推出,而且是众口一词的赞美,产生了明显的圈内效应,甚至溢出了文学圈子,而成为一个媒介传播现象。这就是把批评活动简单地当作一种媒介营销的策略,与真正“求疵”的批评并不符合,更不用说做到“寻美”和“求疵”相结合了。
把握好批评的尺度和常识
当下文学批评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部分批评脱离“常识”,因而显得有些混乱失范,具体表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以肯定性评论,甚至是以赞美性评论来僭越文学批评。在文学界有一种比较普通的现象,有的诗集、小说集刚一出版,很多赞美性的评论就分批次发表出来了,几乎没有严肃的批评,只有高度一致的赞美。有人反感这种“赞评”是“小圈子”的运作。这种一味的“赞评”显然是不符合常识的,因为新作品还未受到广大读者的检验。况且,不少作者也期待得到有见地、有学理的批评,甚至有的作家本来就怀有极强的探索精神,他们的创新性尝试是需要有人把脉问诊的。文学批评在文学经典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小视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它促进了对当代作品的筛选和淘汰。从当代文学经典化这个角度看,赞美性批评也不利于朝向经典的艺术构建。
二是文学批评缺乏专业的审美眼光。近几年发生的几场比较热闹且引发了纸媒和网络新媒体密集关注的所谓“批评”,因没有专业的审美态度和视角,批评者把严肃的审美活动变成了一场娱乐活动,好像批评的目的是为了“show”(秀)而不是为了审美。文学批评可以有多个视角和多种方法,但它毕竟是一个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尺度,那就不叫文学批评了,只能称为“社会舆论”和“娱乐事件”。文学批评变成一个个事件的结果是,本该严肃的文学批评造就了众多不明真相、不辨真伪的看客来进行“文学围观”,从而对作家造成不应有的网络暴力和精神伤害。文学批评不应该成为“文学围观”,而应该成为“文学省思”或“审美沉思”,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成名的作家作品,更要有一种怀有善意和专业精神的“审美的沉思”,这样才有利于读者的理解,也有利于对作品的深度阐释。
三是面对新作品时用经典的标准来评判。在大众传媒时代,新作品尤其需要宣传和推广,使之不被海量的信息湮灭,从而可以更多地接受读者的阅读和检验。就新作品而言,批评家应该进行“求疵”的批评,这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创作者的审美创造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读者优化自己的阅读选择。但面对新作品,不宜用经典的标准来评介,而应该结合具体的创作语境,尽量横向地进行对比分析,纵向分析也最好与作家本人之前的作品进行比较。有的评论家习惯于把经典的头衔赠送给名家的新作,这就变成了俯视性的“人情批评”,丧失了批评的主体性和基本立场。还有的评论家喜欢把当代作家,尤其是他们的新作品放到经典的坐标里去评价,这可能为时过早,或操之过急。而且,经典的标准是批评家通过批评行为来唤醒的,而不是通过否定来强化的。经典是经过几代人的阅读、评论、批评和研究才确立起来的,既是批评的对象,也是研究的对象,但是,经典这个坐标是供作者和读者学习的,而不是审判当下作者的条律。
总之,在文学评价系统中,文学批评偏于感性认识,多注重文学交流和推广,它对于形成一个温暖和谐的文学氛围是有益的。特别是对文学新人,有评论家的提携和鼓励很容易获得自信并勉力启航;文学研究则是严谨的、理性的、科学的行为,应该与当下的文学现场保持一定的距离。文学批评家既要有感性的温度,又要显示理性的智慧,还要把握好批评的尺度和常识,不然,文学批评不但会越位,还会失效,甚至会干扰正常的文学生产、出版传播和阅读接受,使文学评价系统失去感性与理性的平衡。总之,文学批评既需要清醒的目光、客观公允的立场和通透理性的话语,也需要呼唤“常识”的回归。
(作者系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