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庄流寓西蜀的晚达与矛盾心态
2023年11月06日 10: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1月6日第2766期 作者:张钰爽 张学松

  大唐王朝沉落之际,著名诗人韦庄流寓西蜀。蜀主王建称帝后,韦庄拜相,登上个人仕途顶峰,但他的内心却无比悲凉。

  仕蜀原因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人,遭逢晚唐乱世,一生漂泊。多次举进士落败后,于乾宁元年(894)及第,释褐校书郎,从此入朝为官。

  乾宁四年,“五月,建自将攻东川,昭宗遣谏议大夫李洵、判官韦庄宣谕西川,诏建罢兵。建不奉诏”(《新五代史》卷六十三《前蜀世家》)。这是韦庄第一次作为钦差入蜀,劝王建与东川节度使顾彦晖讲和。此次入蜀虽未完成皇命,但韦庄不仅了解了蜀地山川风物、政治生态,且与王建相识。

  韦庄二次入蜀,在天复元年(901),文献多有记载。《蜀梼杌》卷上:“乾宁中,举进士。(王)建奏为掌书记。”《浣花集序》:“辛酉春,应聘为西蜀奏记。”《唐诗纪事》卷六八:“庄……以中原多故,潜欲依王建,建辟为掌书记。”《古今词话》:“(庄)以才名寓蜀,蜀主(王)建羁留之。”夏承焘《韦庄年谱》:“昭宗天复元年辛酉。六十六岁。春为西蜀掌书记。自此终身仕蜀。”

  韦庄二次入蜀,是“应聘”从而被王建“羁留”,还是“潜欲依”而终身仕蜀?现有史料记载很难说清。其实,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韦庄寓蜀都是“不得已”之所为。“潜欲依”王建的原因是“中原多故”。所谓“中原多故”即晚唐社会地方政权割据、战乱不已;宦官专权、皇帝难于主政。就在韦庄二次入蜀的前一年(900),发生了宦官刘季述囚禁昭宗之事。虽然昭宗很快复位,但大唐王朝已奄奄一息。相比中原而言,蜀地在王建兼并东西两川之后则相对安宁。

  韦庄初到蜀地,有《汉州》诗云:“北侬初到汉州城,郭邑楼台触目惊。松桂影中旌旆色,芰荷风里管弦声。人心不似经离乱,时运还应却太平。十日醉眠金雁驿,临歧无限脸波横。”中原纷乱而此地有旌旆管弦之乐,让作者触目惊心。韦庄第一次入蜀与王建相识,彼此应该留有美好印象。王建赏识韦庄自不待言,否则不会征聘、“羁留”,韦庄对王建也是非常认可,否则不会“潜欲依”。“(王)建虽起盗贼,而为人多智诈,善待士。”(《新五代史》卷六十三《前蜀世家》)“多智诈,善待士”是王建在晚唐乱世中割据一方乃至最后称王称帝的资本。王建“善待士”,不仅指善待儒生,对士卒也非常体恤。“蜀主虽目不知书,好与书生谈论,粗晓其理。是时唐衣冠之族多避乱在蜀,蜀主礼而用之。”(《资治通鉴》卷二六六)“军校秦承厚攻西县,矢贯左目,达于右目,镞不出。王建自舐其创,脓溃镞出。”胡三省注曰:“王建仿佛吴起吮疽、太宗吮血之意。”“中原多故”、蜀地相对安宁、王建“善待士”,是韦庄“潜欲依”之三条重要原因。

  应时顺势

  《蜀梼杌》卷上:“(天复)七年(907),(朱)全忠篡位,改元开平……左右劝进,(建)三逊而后从。”又《资治通鉴》卷二六六:“蜀王会将佐议称帝……王用安抚副史、掌书记韦庄之谋,帅吏民哭三日;己亥,即皇帝位,国号大蜀。辛丑,以前东川节度使兼侍中王宗佶为中书令,韦庄为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平章事。”《唐才子传·韦庄》:“及建开伪蜀,庄托在腹心,首预谋划,其郊庙之礼,册书赦令,皆出庄手,以功臣授吏部侍郎同平章事。”韦庄二次入蜀六年后,唐亡,众臣“劝进”,韦庄“首预谋划”,王建称帝,韦庄成为前蜀开国宰相。

  如何评价韦庄“首谋”“劝进”王建称帝?直白地说,韦庄想做蜀国宰相,功名心使然。士大夫的最高理想即为“帝王师”,所谓“学好文武艺,货与帝王家”。韦庄的功名心是非常重的,考进士屡败屡试,直至59岁还在考。他有诗云:“平生志业匡尧舜”(《关河道中》),可见他的人生理想就是做名君的辅弼之臣。王建说不上“名君”,但韦庄的宰相梦的确实现了。

  如果从道德的角度去评价,韦庄此举谈不上高尚。易代之际,士大夫的人生选择大要有三:一是殉国死节;二是归隐,明哲保身;三是仕进新朝。殷亡,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饿死首阳山,是典型的“死节”之士,历代称颂。与韦庄同时的司空图(837—908),僖宗幸蜀归隐王官谷。“朱全忠已篡,召礼部尚书,不起。哀帝弑,图闻,不食而卒。”(《新唐书》卷一九四)也可谓“殉国死节”之士。《新唐书》赞评:“其志凛凛与秋霜争严,真丈夫哉!”同僚冯涓(生卒年不详)也做出了与韦庄不同的选择。《资治通鉴》卷二六六:“蜀王会将佐议称帝,皆曰:‘大王虽忠于唐,唐已亡矣,此所谓天与不取者也!’涓独献议请以蜀王称制,曰:‘朝兴则未爽称臣,贼在则不同为恶。’王不从,涓杜门不出。”胡三省注曰:“冯涓,冯宿之孙,于唐室既亡之后,义存故主,视韦庄、张格辈有间矣。”

  韦庄仕蜀称相,大略可类比者应为诸葛亮的仕蜀拜相。曹丕篡汉,刘备蜀中称帝,朱温篡唐,王建蜀中称帝,诸葛亮与韦庄皆为开国宰相。韦庄《赠峨眉山弹琴李处士》诗有句“名卿名相尽知音”,其“名相”当指诸葛亮,可知韦庄对诸葛亮是推崇的。韦庄德才虽不能与诸葛亮相提并论,但同为开国蜀相,韦庄自然会联想到诸葛亮这一前辈,暗中自喻也未必不可。韦庄之仕蜀虽非高尚也非屈节,是应时顺势而为。

  创作心态

  自天复元年入蜀至梁开平四年(910)去世,韦庄在蜀生活长达10年,相较过去的漂泊流离而言自然安宁富足。十年间,韦庄先后任蜀主掌书记、安抚副史、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位高权重,颇得王建信任,可谓人生的“晩达”。

  这种生活的变迁使其入蜀后的一些作品呈现出明朗的色彩。如《乞彩笺歌》,写蜀人制作彩笺:“手把金刀擘彩云,有时剪破秋天碧。不使红霓段段飞,一时驱上丹霞壁。”写自己的文学才华:“我有歌诗一千首,磨砻山岳罗星斗。开卷长疑雷电惊,挥毫只怕龙蛇走。班班布在时人口,满轴松花都没有。”犹如行云流水,明朗流畅欢快!但综观韦庄入蜀后的作品,类此风格者并不多,而大多弥漫着一种淡淡哀伤和悲凉意绪。

  “天畔峨眉簇簇青,楚云何处隔重扃。落花带雪埋芳草,春雨和风湿画屏。对酒莫辞冲暮角,望乡谁解倚高亭。惟君信我多惆怅,只愿陶陶不愿醒。”(《奉和观察郎中春暮忆花言怀见寄四韵之十》)此首七律奉和诗,前四句写景,“天畔峨眉”,远隔“楚云”,言身在天涯故乡迢远;暮春落花伴着霏霏飞雪,埋压萋萋芳草,风吹蒙蒙细雨打湿画屏,一幅凄美画面。后四句言怀,诗人在黄昏时分暮角声中,独倚高亭眺望乡关,而乡关何处?只有借酒浇愁以慰乡思。

  “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栏杆。想君思我锦衾寒。 咫尺画堂深似海,忆来唯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浣溪沙》之五)写深夜怀人。上片写相思。“夜夜相思”非一夜也,“伤心明月”非明月伤心,而是明月之下“凭栏”之人“伤心”。相思非我一人之思,佳人也在思念我,“想君思我锦衾寒”,反宾为主更深一层写我思之深。下片写相思之因及愿望。佳人身居“画堂”(喻蜀主宫殿)近在咫尺,而由于“画堂深似海”,则相见甚难,咫尺而如天涯!只有拿来旧时书信“把看”以解相思。最后一句寓美好希望,而“几时”者乃无时也!故此希望也是无望。全词“沉哀入骨,宛转动人”(唐圭璋《词学论丛·唐宋两代蜀词》)。

  韦庄晚年蜀中作品为何显现如此特色?首先,韦庄的政治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矛盾。

  如前所言,如果韦庄暗中以诸葛亮自比的话,他就不会满足于做一个偏安西南一隅政权的相国。汉亡,蜀国建立不久,刘备即病逝,诸葛亮率军五次北伐志在匡复汉室统一天下。尽管韦庄缺乏诸葛亮的军事才干,但匡复唐室的理想与志向还是有的,这从韦庄对唐王室的忠诚可看出。《蜀梼杌》卷上:“昭宗遇弑,梁祖即位,遣使宣谕。兴元节度使王宗绾驰驿白建。”韦庄代王建答曰:“吾家受主上恩有年矣。衣衿之上,宸翰如新;墨诏之中,泪痕犹在。犬马犹能报主,而况人之臣子乎!自去年二月,车驾东还,连贡二十表,而绝无一使之报。天地阻隔,叫呼何及。闻上至榖水,臣僚及宫妃千余人,皆为汴州所害。及至洛,果遭弑逆。自闻此诏,五内糜溃。今两川锐旅,誓雪国耻。不知来使,何以宣谕?”这段话是韦庄代王建言,显然表达了韦庄的思想。无论王建还是韦庄都是忠诚于唐王室的。但王建未必有匡复之志,特别是其“晚年多内宠,贤妃徐氏与妹淑妃,皆以色进,专房用事,交结宦者唐文扆等干与外政。建年老昏耄,文扆判六军,事无大小,皆决文扆”(《新五代史》卷六十三《前蜀世家》)。宦官专权成为唐亡的一大重要因素,现在前蜀宦官又与外戚勾结,加之王建“年老昏耄”,其匡复唐室,可谓既无心也无力。韦庄蜀中作品多故国故乡之思也就是必然的了。

  其次,韦庄的情感生活遭遇重大挫折。宋杨偍《古今词话》:“庄有宠人,资质艳丽,兼善词翰。建闻之,托以教内人为词,强夺去。庄追念悒怏,作《小重山》……情意凄怨,人相传播,盛行于时,姬后闻之,遂不食而卒。”明卓人月《词统》卷八、清吴任臣《十国春秋》等均有类似记载。曾有学者撰文否定此事的真实性,以为韦庄为王建重臣,为王建所倚重,王建岂能夺其所爱?其实这个理由是不成立的,国君夺儿子所爱如唐玄宗夺寿王妃杨玉环,天下皆知,何况夺大臣所爱?更何况王建还找个理由“托以教内人为词”呢?这也给王建一个面子。有学者考证,韦庄贵后撰家戒不许垂《秦妇吟》障子,其因即在“触新朝宫闱之隐情”(陈寅恪《韦庄〈秦妇吟〉校笺》),“触及王建隐私,深犯王建忌讳”(马茂元、刘初棠《韦庄讳言〈秦妇吟〉之由及其他》),可见韦庄对王建十分忌惮。韦庄本一儒生,只能自己咀嚼痛苦,写诗作词表达对爱姬的忆念和追悼。

  大唐灭亡匡复无望,乡关路遥,爱姬被夺“不食而卒”,这些人生遭际投射到文学创作中,使韦庄寓蜀作品呈现出一种悲凉色彩。他的作品往往把亡国之痛、故乡之思与对爱人的追忆和悼念绾合在一起,呈现出多重意蕴,如《浣溪沙》之五“几时携手入长安”,即将盼望与爱人团圆与寓蜀思念乡国之情糅为一体。

  (作者系武汉轻工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广州理工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