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文艺作品中青年形象的价值引领性
2021年09月06日 08: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9月6日第2245期 作者:蒋述卓

  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一代代志士仁人坚持不懈地呼唤中国的觉醒与强盛,“少年强则国强”激发起广大爱国青年救国救民的雄心壮志。中国共产党自创立始,就注重唤醒青年,动员青年,激发青年的革命斗志和热情。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塑造了大量鼓舞人心的青年形象。这些形象朝气蓬勃,感人肺腑,光彩夺目,成为一代代青年的榜样,具有鲜明的价值引领性。

  勇于探索人生道路

  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一大批知识青年追求平等自由、个性解放,在思想意识上逐渐觉醒。“革命文学的前茅”蒋光慈于1926年创作了中篇小说《少年漂泊者》,其中的汪中是一个不畏惧死亡的好汉,他是孤儿,到处漂泊,做过学徒、乞丐、工人,最后报考了黄埔军校,在国民革命军东征攻打惠州的战斗中牺牲。他虽算不上有知识,但在痛苦的挣扎中觉醒过来,反抗剥削与不平等,追求进步和幸福,渴望在参加革命的过程中改变命运,实现理想。汪中的形象真实反映出当时进步青年从身心漂泊到投身革命的精神蜕变过程,唤醒了无数正处于摸索中的青年,激发了他们投身革命的勇气。

  在20世纪20年代,尤其是大革命失败后,一批左翼作家关注青年的思想苦闷,积极探索出路。丁玲笔下的青年女性如莎菲、梦珂、嘉瑛等,都具有追求平等自由、个性解放的叛逆性格和精神诉求,虽然她们最后均在现实生活中陷入困境,甚至对人生意义与价值产生了怀疑,但她们对自我的反思、对生活不妥协的勇气及对人生出路的探索,则体现出对光明的追求和对希望的坚守。

  茅盾的《蚀》三部曲中的女性群像,在面对苦闷、迷茫和绝望时,也敢于斗争、勇于反抗,具有一种向死而生的决绝,在不懈探索中依靠自身的思考与判断走出困境,获得重生。茅盾《虹》中的梅行素表现出崭新的青年女性风貌。梅行素是一个读过女子中学的知识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参加过抵制东洋货的爱国运动,阅读《新青年》而受到新思想的启蒙,排演过易卜生的话剧《娜拉》。凭着勇敢和顽强的意志,她决心挣脱家庭与封建婚姻的束缚,逃出四川,在上海受到共产党员梁刚夫的影响而走上了革命道路,参加了五卅运动和妇女会的工作。

  进步青年的这种精神探索特质不仅在革命与战争时期的文艺中表现突出,就是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文艺中也有鲜明体现。王蒙《青春万岁》中的学生有对矛盾的思考、对问题及人生道路的探索,也有积极的行动。铁凝《没有纽扣的红衬衫》中的安然性格开朗、直率,具有一种我行我素、一往无前的独行精神。电视剧《大江大河》中的宋运辉更是一个在工作中坚持理想和原则、敢于创新的探索者和实践者。

  自觉融入时代发展大潮

  20世纪20年代,不少作品在塑造青年形象的同时,也涉及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组织、个人与革命事业的关系。叶绍钧《倪焕之》中的倪焕之是这一类形象的重要代表。他胸怀改革教育的理想,与志同道合的金佩璋恋爱结婚。但他在乡下小学推行的教育改革遭到当地地痞的无理阻挠,也不能得到同事和群众的理解与支持,改革失败。金佩璋也因生了孩子而退守家庭。后来,倪焕之在革命者王乐山的教育与帮助下,认识到个人力量是有限的,必须依靠组织。跟随王乐山到上海后,他投身群众运动,从工人身上学到知行合一的实干精神。大革命失败后,倪焕之在苦闷中备受煎熬,一病不起,但他确信自己从个人主义走向群众运动的斗争之路是正确的,寻找革命真理与参加革命事业是值得的。临死时,他对革命依然充满信心,对下一代满怀希望。这部小说出版后,茅盾给予它很高的评价,认为倪焕之在顺应时代大潮中“从埋头教育到群众运动,从自由主义到集团主义”这两点上“是值得赞美的”(《读〈倪焕之〉》)。

  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电影《桃李劫》中的陶建平、《风云儿女》中的辛白华、《生死同心》中的柳元杰和李涛都是这一时期能够妥善处理爱情中的公与私、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典型人物。辛白华放弃了对史夫人的个人私情,最后成了为大众歌唱的诗人,在风云变幻的大时代参加了东北的战斗。那时的他不再是沉溺于个人私情的书生,而是一个穿着苏联式棉大衣、拿着火把呼唤并带领大众进行战斗的东北抗日联军战士。他与新凤的再次相聚虽有情感的波动,但二人已是革命斗争中的盟友了。柳元杰本是南洋归来的华侨,在革命者李涛影响下,与未婚妻赵玉华一起踏上革命道路。

  《青春之歌》虽写于20世纪50年代,但在刻画林道静这个人物时,作者杨沫依然写了她摆脱个人主义及妨碍革命的爱情“伴侣”,在共产党员江华的领导下,参加学生的爱国示威运动。在人生选择上,林道静逐渐认识到“只有在党的领导之下,把个人命运和人民大众的命运联结为一,这才是真正的出路”的道理,将个人融入时代,融入大众,不断克服小资产阶级的弱点。

  这种融私入公、融“我”于集体及大团体的格局与胸怀,在《创业史》中的梁生宝、《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电视剧《山海情》中的马得福、《大江大河》中的雷东宝身上也体现得比较充分和饱满。他们将自己的一切都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事业中去,一心为了集体的发展,为了人民的共同富裕而奋斗,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和艰苦创业的先锋。

  甘于无私奉献和牺牲

  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作出了重大贡献,没有他们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就没有新中国的成立及和平安全。《保卫延安》中的周大勇有勇有谋,具有顽强的意志,24岁就能指挥一个营,在阻击敌人保卫党中央的战斗中成长为革命英雄。《董存瑞》刻画了董存瑞的光辉形象。他从少年时起就立志参军,在战斗中历经磨炼,成为一名优秀的解放军战士,最后在攻打隆化城时为了给部队开道,手托炸药包,炸毁敌人的碉堡,壮烈牺牲。《英雄儿女》中的王成,高喊着“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将一腔热血洒在朝鲜土地上。《谁是最可爱的人》塑造了一群可爱的志愿军战士,他们宁愿自己吃雪、蹲防空洞甚至流血牺牲也要保卫祖国的安全。这些文艺作品塑造的青年军人形象成为当代文艺中的不朽典型,鼓舞着一代代青年为祖国的美好未来而奋斗。

  此外,当代文艺也塑造了从事地下工作的青年革命者和共产党员形象。他们隐姓埋名,明知身处危险境地,却义无反顾地为党和革命事业做情报收集与传递工作,满怀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红岩》中的成岗,16岁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刊物《挺进报》的编辑、印刷和发行工作,被捕后关押在敌人的牢狱中,依然坚持出版《挺进报》。电视剧《叛逆者》中的朱怡贞,是一名正在读书的大学生,出身金融之家,生活优裕,却冒着生命危险从事中国共产党的地下情报员工作。这些形象勇敢坚毅、斗志昂扬,深刻影响了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雷锋日记》和电影《雷锋》中的雷锋是优秀青年的典型代表。他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真诚为人民服务,甘于奉献和牺牲。《雷锋日记》虽出自雷锋之手,记录的是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但也可视为文学读物。而根据《雷锋日记》改编的电影《雷锋》则使雷锋成为一个情感真实、性格饱满、充满艺术感染力的文学形象。雷锋是当代青年学习的楷模,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作品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典型之一,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

  《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真诚善良,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他在坚持不懈的奋斗中积极向上、努力进取,当上了矿工组长。在遭遇了矿难毁容和心爱之人田晓霞牺牲的打击后,他拒绝留在城里,毅然回到煤矿,去照顾原来的矿工班长牺牲后留下的妻儿。他是一个极平凡的青年,却有着不平凡的举动和品质,成为新时期青年艰苦奋斗与道德至上的化身。《大江大河》中的宋运辉,从大学生到技术员再到一个国营大化工企业的常务副厂长,他的思想紧跟时代,大胆改革,一心想的就是技术改造和推进企业的中外合资,最后还牺牲自己的前途以换得企业的进步。他宁愿委屈自己、牺牲自己也要顾全大局的奉献精神值得尊敬。

  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历史是一条大河,革命的、进步的青年就是这条大河中的朵朵浪花。100年间,正是这无数浪花组成的巨流,摧枯拉朽,一往无前,才有了今天的辉煌事业和大好局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文艺,书写青年的奋斗足迹和心路历程,赞美青年的无私奉献和博大胸怀,用这些青年形象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的文艺如何书写当下青年人的精神风貌,如何从过去的文艺中汲取经验,同时具有新的时代特点,仍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文艺工作者应自觉肩负起责任使命,塑造出新时代的青年形象,激励读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华人学者中国文艺理论及思想的文献整理与研究”(18ZDA26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中文系)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