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诗学的研究历程及发展趋势
2020年12月21日 09:3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2月21日第2073期 作者:马俊杰 张生庭

  认知诗学是“融认知科学、认知心理学、语言学、文体学和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于一体”(封宗信语)的跨学科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萌芽以来,认知诗学已有40余年历史,现已逐渐成为一个相对稳定和多面发展的研究领域。全景式勾勒和回顾认知诗学的研究历程,有助于全面把握其发展脉络,锚定其最新研究趋势及未来走向。

  注重文本与读者的互动

  综观整个认知诗学的学术史,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认知诗学与认知文体学和认知修辞学等时有互用现象;二是认知诗学研究关注文学文本的阅读和理解这一条主线始终明晰。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其研究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20世纪70—80年代为萌芽期。以1983年楚尔的《什么是认知诗学》一书为标志,“认知诗学”一词首次出现。值得注意的是,认知诗学从萌芽期就和认知文学研究相伴相生。熊沐清认为,认知文学研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文学研究包括认知诗学、认知修辞学、认知文体学、认知文化研究和狭义的认知文学研究。但认知诗学和狭义的认知文学研究不同,二者是平行关系。从《牛津认知文学研究指南》的内容编排也可得知,狭义的认知文学研究不包含认知诗学。从学理和方法上来看,认知诗学与认知修辞学,特别是认知文体学非常接近。它的理论来源为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侧重文体学传统。斯托克维尔和熊沐清先后指出,正因为在学理和方法上的趋同性,认知诗学常和认知文体学有等同使用的现象。但处于萌芽期的认知诗学有一个明显特征,即侧重文体学传统,更关注语境在文本研究中的重要性,主张从心智角度研究文学阅读。

  20世纪90年代可看作认知诗学的生成期。以楚尔的《走向认知诗学理论》一书为标志,认知诗学正式诞生。这一时期,《诗歌的节奏:结构与表现——认知诗学的实证研究》和《文学心灵》等认知诗学研究代表性专著相继问世。与此同时,认知修辞学也得以发展,代表性著作为《心智诗学:比喻性思维、语言和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口头传统在这一时期首次进入研究者视野。1995年,鲁宾的《口头传统中的记忆》一书问世,该书从认知心理学角度阐释了记忆和口头传统之间的关系。另外,这一时期认知诗学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为象似性(Iconicity)研究,以哈尔若噶于2005年出版的《隐喻与象似性:文本分析的认知路径》一书为标志。玛格丽特·弗里曼为这一领域的代表人物,一直致力于诗学象似性研究。

  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为认知诗学的稳固期,以《牛津认知语言学手册》辟专章介绍认知诗学为标志。这一时期,多本认知诗学研究专著出版,主要有《认知诗学导论》《认知诗学实践》和《文本肌理:关于阅读的认知美学》。借助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理论,认知诗学注重分析读者对文学文本的阅读和理解。与此同时,以《认知文体学:文本分析中的语言和认知》一书的问世为标志,认知文体学在这一时期也奠定了其学术地位。值得关注的是,该书也涵盖了一些认知诗学研究者的成果。

  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为认知诗学的发展期。在这一阶段,认知诗学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长足发展,以哈里森和斯托克维尔于2014年在《布卢姆斯伯里认知语言学手册》开辟专章介绍认知诗学和斯托克维尔于2016年在《布卢姆斯伯里文体学》中详细介绍认知诗学的文本肌理和象似性等相关研究为标志。这一时期有众多研究专著和文集问世,如《多模态、认知和实验文学》《建构世界:心智中的语篇》《文本和心智:认知诗学和修辞学文集》《文学中的认知语法》《当代小说中的认知语法》《文体学中的认知语法》《口头诗学与认知科学》《思维风格与认知语法:推理小说中的语言和世界观》和《认知修辞学》等。从这些成果的研究内容可发现:认知诗学发展到今天,仍与认知文学、认知修辞学和认知文体学在研究话题、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等方面相互交叠。因此,2017年,封宗信撰文指出:认知诗学具有多面性,“诗学”有不同的派别、视角和方法,“认知”也可能有不同的派别,但认知只是一个视角,各式各类认知视角的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理论都可称作认知诗学。据此,认知诗学、认知文学和认知修辞学互用的原因“不外乎它们在认知范式下的概念、方法和理论有共同点”(《认知诗学:认知转向下的后经典“文学学”》)。

  一言以蔽之,经过40余年的发展,认知诗学逐渐成为一个相对稳固和具有多面性的研究领域,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但认知诗学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与不足,探索认知诗学本身的独特性是未来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认知转向下的诗学研究,它注重文学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即关注文学文本阅读和理解,因而具有鲜明的研究取向和特征。

  关注文本语言肌理与口头传统

  近几年,认知诗学的最新发展主要体现为在前期文本肌理研究的基础上,出现了文本的语言肌理研究趋势。这一研究趋势旨在弥补以往研究“不关心文本意义,只关注文本情感效果分析”(斯托克维尔语)之不足,更关注文本构式(Text Construction)如何影响我们理解和体验文本意义(哈里森语)。

  概括来讲,新近的文学文本语言肌理研究主张将文本意义和文本性的经验感受结合起来,关注文学文本构式如何影响我们理解和体验文本意义。这较早期单纯的文学文本肌理研究只注重情感分析不注重文本意义分析,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一最新研究趋势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体现得尤为集中和明显,如《当代小说中的认知语法》和《思维风格与认知语法:推理小说中的语言和世界观》等著作。由此可见,认知诗学这一最新研究趋势对以往的研究有继承也有发展。在继承前期研究注重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它不仅关注对文本的阅读,而且更强调文本的意义与读者的理解。

  另外,口头传统再次进入认知诗学研究者的视野,认知口头诗学研究崭露头角。口传文本是认知诗学新近再次关注的研究对象。认知诗学视角下的口头传统研究最早见于安托维奇和卡诺瓦斯联合申请的研究项目“走向认知口头诗学——传统史诗与认知语言学”(2012—2013)。基于这一研究项目,他们于2013年在德国弗莱堡组织召开了“口头诗学与认知科学”研讨会,马克·特纳和埃格伯特·巴克等国际知名学者首次汇聚一堂共商“认知口头诗学”研究,并将其定格为一种实证审美事业。2016年,“认知口头诗学”这一构想在安托维奇和卡诺瓦斯合编的论文集《口头诗学与认知科学》中首次正式提出。2018年,笔者在《崭露头角的认知口头诗学》一文中分析了这一研究趋势为本土口头传统研究带来的启发,并提出构建本土化认知口头诗学的构想。2018年,朝戈金指出:需要文论家、语言学家和认知科学家携手建立“认知口头诗学”(《口头诗学》)。由此可见,作为认知诗学的一个最新研究领域,“认知口头诗学”才刚刚浮出水面,尚需文学、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者携手开展跨界探索。

  目前,国内这两方面研究尚处在引介、学习、借鉴和思考阶段,鲜见相关系统性研究问世。相比而言,国外已有一些零星的研究,如2019年金茨堡对摩洛哥北部活态口头诗歌“ayyu”的认知诗学研究。因此,认知诗学这两个新的研究趋势将是国内外研究者未来努力的方向。据此,国内学者可尝试开展两大方面的研究:第一,对中国不同类型文学文本的认知构式语法分析;第二,对中国口头传统的认知诗学分析。这两大方面的研究都是对文本的认知诗学分析,只是文本类型不同。众所周知,从口传时代到文字时代,再从印刷时代到多媒体时代,产生了大量文本资料,这些文本资料可反映人类不同的认知体验和心理结构。因此,对人类不同时期留下的各种文本进行认知诗学分析,有助于全面洞察人类的思维与表达。如果认知诗学研究者能够将不同时期的文本资料反映出的人类思维与表达进行对比研究,将会为探索人类认知发展提供重要参考,这一宏大课题也必将在认知诗学研究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宁夏回族‘花儿’的认知体验及英译研究”(16CYY01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