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双轮驱动城乡融合
2024年01月03日 10:4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月3日第2807期 作者:茅锐

  日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要求,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长期以来,坚持不懈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成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平衡性、共享性的重要面向。新时代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双轮驱动。

  过去40余年,在改革红利、开放红利和人口红利的共同推动下,中国实现了高速经济增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达到世界银行标准下的中高收入国家水平,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成就。但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改革进入深水区、国际环境趋紧、内需消费不足,三大发展红利正在消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逐渐凸显。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作为新时代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基本选择,已成为中国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举措。在高质量发展主题下,推进城乡融合需进一步加强经济共享性、发展性和可持续性,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红利,实现结果、机会和过程三个维度上公平目标的辩证统一。

  中国城乡差距的特点和现阶段表现说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和城市偏向性的制度体系是解决城乡问题的关键。以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双轮驱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有助于实现城乡间要素流动方式、产业分工体系、空间规划布局和公共资源配置的全方位转变,形成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一方面,新型城镇化要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就业机会、市场需求、空间载体和公共服务,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另一方面,乡村全面振兴也要为新型城镇化提供要素资源、产业支撑和生态保障,以增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人本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

  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要着眼于城乡要素流动机制改革,从公共资源要素均等化出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战略支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首先,通过户籍制度、产权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城乡联动改革,建立健全“人、地、钱、技”等要素资源的双向流动机制。其次,通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转移人口就业技能与权益保障提升、市民化配套政策体系构建等县城载体建设,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最后,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下延伸、乡村多元功能和价值挖掘、农业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等“以城带乡”能力建设,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着眼于提升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缓解农业部门的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和坚实农业农村发展的物质基础,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为乡村发展注入动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首先,通过乡村产业振兴增强城乡融合发展的经济驱动力,以产业链和价值链延伸构建城乡间的经济纽带。其次,通过乡村生态振兴坚实城乡融合发展的环境驱动力,以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环境资源在城乡间共治共享。再次,通过乡村人才和文化振兴改善城乡融合发展的人口驱动力,以教育优先、科技自强和人才引领激活城乡共生发展活力。最后,通过乡村组织振兴保障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驱动力,以现代乡村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城乡融合发展。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仅是我国立足“三农”领域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联动机制、加快迈向共同富裕目标的战略突破口,同时也是破解城乡差距这一阻碍区域包容性发展问题的创新方案。

  (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城乡融合和区城协调发展研究”(23ZDA03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