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当代文学交流成绩卓著的十年
2023年10月17日 11: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0月17日第2752期 作者:汪欣欣 陈世华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也是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实践的十年,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断惠及双方人民。其中,“民心相通”是中非“一带一路”合作中的重点内容之一,与中非文学传播相互促进,而文学传播在促进中非双方理解、交流和共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文学: 

  从“经典文学”到“类型文学” 

  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非洲国家已成为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重要目的地。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陆续与非洲国家建交,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便开始进入非洲,在东非地区甚至还能见到中国儿童诗歌作品的斯瓦希里语译本。然而,在这个阶段,中国文学传播规模相对较小,传播效果也不明显。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在非洲国家出版发行,如《红楼梦》《西游记》《老残游记》等陆续以英语或法语版本出版,便利了非洲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学、中国文化。

  翻译是中国当代文学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许多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英译本或法译本在非洲国家也十分畅销。以南非为例,在知名网络书店Exclusive Books和Wordsworth中,《流浪地球》《三体》《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等科幻小说常常位于畅销榜前列。然而,中国当代文学在非洲的传播途径也是曲折的。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朱振武曾谈到,中非文学交流严重受制于西方的话语体系和出版渠道。很多中国文学作品先译为英语、法语等欧洲语言,然后由西方国家出版商进行选择后才会进入非洲国家。

  自2014年起,中国启动了“丝路书香工程”,旨在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翻译出版优秀的中国图书产品。2015—2022年,该工程已成功立项近3000项、涵盖50余个不同语种的图书翻译项目。这些项目包括许多优秀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如《人世间》《装台》《云中记》《人民的名义》等。这些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等非洲国家的官方语言或通用语言,有效地推动了中国当代文学在非洲的传播。

  但是,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至今仍未被大规模翻译成非洲本土语言版本,这无形中为中非人民之间的跨文化对话和交流设置了语言障碍。近年来,在互联网科技的助推下,科幻文学、网络文学等类型的文学迅速发展,在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国内一些网络文学出版公司也纷纷进军非洲市场,推出了Webfic、Goodnovel等网络文学阅读应用程序。这些应用程序主要提供英语等版本的译文,同时还配备南非语、斯瓦希里语等非洲本土语言的翻译工具,为使用非洲本土语言的读者带来便捷的阅读体验,扩展了中国文学作品在非洲的传播范围。

  非洲文学: 

  从“印欧语文学”到“本土语言文学”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开始通过译介的方式引入非洲文学。1949年后,新中国积极发展与非洲国家的政治互信,支持非洲国家争取独立和自主权利。这一时期,非洲文学作品主要通过翻译进入中国,国内对非洲文学的研究也逐渐深入,非洲文学在新中国的传播经历了第一个繁荣时期。我国陆续引入了来自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喀麦隆、埃及、埃塞俄比亚、科特迪瓦、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尼日利亚、南非等众多非洲国家的各类型文学作品译本。例如,《世界文学》期刊在20世纪50—60年代间刊登了大量的非洲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民间故事传说等多种文学类型,为国内读者呈现了非洲文学的多样性和特色,促进了中国对非洲文学的了解和认识。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中非关系的深化,非洲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和相关研究显著加强。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非洲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并在中国出版,南非作家纳丁·戈迪默(Nadine Gordimer)、尼日利亚作家沃莱·索因卡(Wole Soyinka)、埃及作家纳吉布·马哈富兹(Najib Mahafuz)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都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和关注。特别是2021年坦桑尼亚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中国对非洲文学的译介再次达到高峰。仅在202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就成功引进古尔纳的10部小说版权,并于2022年快速出版了其中的5部作品。

  另一方面,随着“一带一路”合作的深入,中非文化交流活动变得愈加频繁。我国积极举办非洲文学研讨会、翻译工作坊以及作家交流等活动,邀请非洲作家和学者来华交流。例如,“全国非洲文学研究高端论坛”(由浙江师范大学等主办)和“非洲文学专题研讨会”(由上海师范大学等主办)等活动都在推动中非文学领域的互动与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内众多出版社也都陆续译介并出版非洲文学作品,但整体来看,这些作品的原创语言主要为英语、法语等欧洲语言。实际上,非洲文学的“出海”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西方出版市场的选择。中国在早期也主要关注非洲英语文学和非洲法语文学。然而,非洲当代文学的主题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后殖民主义、文化冲突与融合、身份认同与自我探索、历史记忆与民族复兴等,这些主题在非洲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非洲当代文学自然也极其重视非洲文化的独特性和自主性,并试图通过文学重建和强化非洲人民的文化认同。因此,作家通常通过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寻求非洲人民文化复兴和自我意识的觉醒。虽然一些非洲作家会使用殖民者引入的欧洲语言来创作,但也有作家会在殖民者语言和本土语言之间进行语码转换,而由此产生的“自译”等行为也使非洲文学语言具备较高的复杂性,同时也丰富了非洲文学的表达方式,使得非洲文学极具研究价值。

  非洲语言的多样性是全球最为显著的,非洲本土语言也最能真实地反映非洲大陆的多元性。20世纪60年代前后,非洲各国相继实现独立,不少国家开始鼓励使用本土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在复兴本土语言的大趋势下,越来越多的非洲作家在语言和文化上去殖民化,选择以非洲本土语言进行创作。近年来,国内出版机构也开始将关注点转向非洲的本土语言文学作品。例如,一些出版社将斯瓦希里语、豪萨语等非洲本土语言的文学作品直接翻译成中文,其中包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21年出版的“六点非洲系列”作品等。这一趋势将有助于非洲当代文学的多层次传播,可使更多非洲本土语言文学作品出现在中国图书市场上。

  多途径促进中非文学传播与交流 

  中国和非洲国家有相似的历史际遇和奋斗历程,中非文学中都重视探讨复兴传统文化、反抗西方霸权与文化侵蚀等主题。分析中国文学在非洲的传播以及非洲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情况,对中非人文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中非当代文学的交流与互鉴仍具有巨大发展潜力。

  第一,推动中非文学作品的翻译与出版。应鼓励中非翻译家将彼此的文学作品翻译成对方语言,并推动双方出版社之间的合作。同时,我们还应深入了解非洲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国情、民情、历史、教育体系、文化文学生态等,有针对性地进行中国当代文学的翻译规划。此外,加强培养非洲本土语言翻译人才,特别是在已经开设斯瓦希里语、豪萨语、尼日利亚语等专业的高校,更应强化文学翻译课程的建设。

  第二,营造中非文学对话氛围。建立由中非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共同开展中非文学研究和评论工作,这将有助于深入了解彼此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发现其中的共性和差异,从而更好地促进中非当代文学传播与互鉴。同时,我们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来传播优秀的中非文学作品,吸引更多读者关注和阅读。通过在线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将优秀文学作品介绍给更广泛的受众。

  第三,以孔子学院为核心推动中国文学作品海外传播。设置中国文学类课程,介绍中国的经典文学作品和当代文学作品,以帮助非洲学生深入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学,扩大能直接以中文阅读中国文学作品的读者规模。同时,邀请中国作家和学者到非洲举办文学讲座和研讨会,促进中非文学交流和互鉴。此外,还可设置中国文学作品图书角、开展文化体验活动等,让非洲读者更便捷地阅读和了解中国文学作品。

  第四,面向非洲国家开展中国当代文学的传播与接受研究。了解非洲读者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收集读者的评价与反馈,并探究非洲读者对中国文学作品的接受方式和影响因素。此外,比较不同国家的读者对中国文学作品的接受差异,讨论文化差异等因素对文学作品传播的影响,并基于此分析中国文学作品在非洲传播的制约因素和发展趋势。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中非文学传播和交流情况,有助于加深对彼此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的了解和认识,并可为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合作奠定更为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作者系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主任;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