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文化内涵
2023年06月15日 09:4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6月15日总第2672期 作者:路向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些重要论述提出了如何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内涵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具有内在的融通性;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具有基于实践的统一性;“第二次结合”在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同时,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性。简言之,“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文化内涵,既要把握“结合”的文化基因,亦要领会“结合”的文化品格,更要推进“结合”的文化实践。

  文化基因激发“结合”内生活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融入了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因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能讲中国话、彰显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塑造了中国话语、诉说着中国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于中华儿女的内心,千百年来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追求、精神标识和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支配14亿多中国人言行的一种观念和力量,是中华民族心理特征、思想情感的综合反映的集合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不能在中国生根发芽,能不能助推中国向前发展,从深层次来说,是看它能不能和中国原有的优秀传统文化相适应、相融合、相互成就。换言之,一个来自欧洲的伟大思想,缘何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在万里之外的中国扎根,生长出20世纪和21世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创造呢?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我们党强调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批判地继承历史遗产,赓续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文化滋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种理性的、科学的思想与理念,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融相通,是思想旗帜和民族文化基因的相融相通,是先进的中国人的政治信仰和文化信仰的相融相通,两者相得益彰、互为影响、相互融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程中不断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在21世纪展现出新的理论创新的文明光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而丰富的文化传统基因和深远的历史底蕴,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是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根基。我们党在带领全国人民奋斗的百余年历程中,正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心和善”的文化精神、“天人合一”的文化境界、“和而不同”的文化思想、“天下大同”的文化理想等文化基因相结合,确证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梦想。

  文化品格打通“结合”融合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的那样:“‘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一百多年来,正是因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我们党才能够在坚定历史信念的基础上把握历史主动,创造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相融相通的文化品格,中国共产党秉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立场、观点、方法,积极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课题。我们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为党理论创新的根与魂,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课题书写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的中华大地上。我们党既在理论创新中把握住了作为文化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实性与可能性,也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历史演进的文化基因中理解党的创新理论的文化品格。

  推动形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文化品格,就要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飞跃的理论成果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挥“第二个结合”所巩固的文化主体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创新的内涵作出深入阐释,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持续推进文化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性历经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检验和证实,创造了实践基础上会通而成的新文化,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文化自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只是陈列在历朝历代文化典籍里的观念形态的文化资源,更应该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程中发挥精神影响力的实践形态的文化软实力。与时俱进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念形态与实践形态的互动与转化,形成与现代文明相互协同、与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相互适应的中华文明新形态,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深厚的文化滋养;在秉持中华文化独特优势的前提下,积极与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实现中华文化精神的自我超越与自我发展,提出促进人类未来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中国方案,使之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

  文化实践开掘“结合”实践伟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积淀的中华文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对的最大的历史实际,其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实际共同构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野与融合的辩证法是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层本质的基本维度,也是我们理解中华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承继与变革辩证法的基本出发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展示着中华民族历经苦难与辉煌而不懈奋斗中的文化自觉,展示着中国人民走向民族复兴中的文化自信。一个政党的理论创新离不开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历史已经证明并将反复证明,动机和缘由各异的哲学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在促进人类文化繁荣的同时亦成为撬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正如季羡林所言:“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 马克思主义能够融合与超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在理论创新中不断中国化的深层原因,不仅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属实践哲学的发展理路,更在于它是一种契合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和建设实践追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扬弃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局限性,进而融汇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之中的历史选择,最终让经由“第二个结合”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每一步探索,都彰显着“第二个结合”的实践伟力。运用“革故鼎新”的文化智慧,我们党将文化实践融汇于安邦治国的改革创新实践中;秉持“万物并育”的文化理念,我们党在文化实践中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肩负“协和万邦”的文化使命,我们党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引领了世界文明进步的潮流。“第二个结合”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彰显的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文化实践形态,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规律和内在机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正本溯源,是为了更好地创新发展;追寻文化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出发。一个政党的理论唯具深远的文化底蕴,方显其深沉的自信底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表明,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文化基因,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品格,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独特价值体系,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新机制,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新时代,深刻理解和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文化内涵,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的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新的实践,用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世界发展潮流,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的双重需要。

  (作者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道德与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教授)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