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来宾、朋友们,你们好!
我是罗伯特·劳伦斯·库恩。祝贺本届中国国际学术论坛的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主题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很高兴参加本次会议。
我想与大家分享我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经验,以及我对中国共产党的一些看法。
我到访中国,有30多年了。我和我的长期合作伙伴朱先生走遍了中国各地,访问了100多个城市,我们一起做研究、访谈、出书、写随笔、上电视和拍纪录片。
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造就了中国的发展奇迹。我总结出了12条原则:
1.中国人民为改善家庭生活和国家命运而长期奋斗。
2.打破意识形态的藩篱,将经济和社会发展置于优先地位。
3.一党领导制(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能够增强政治稳定性和实行媒体管理,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采取分级管理——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省、市、县、乡)及村民自治组织。
5.优先实行重点人员选拔、培训、监督与考核,培养具有高度专业性的行政管理人才。
6.重视征求党内党外专家意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社会力量的不断增强,就是例证。
7.重视征求群众意见。
8.制定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持续受到监督、不断完善的短期政策,这些政策需要并且得到了长期保障。
9.新政策实施与出台前采取试点试验的思维方式。
10.利用产业规划和国有资本,实现规模经济,获得竞争优势。
11.一党执政通过反腐机制予以监察和制衡。
12.愿意承认并纠正自身错误。
世界要了解中国,就必须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思维方式,换而言之,首先,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认为,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是中国发展的最佳选择。其次,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认为党的稳健性取决于其适应性、自律性及严格管理。
习近平主席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习近平主席指出,这一主题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进行党的自我革命。习近平主席还指出,中国共产党推进组织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并接受公众的监督。只有不断适应、着眼于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才能建设出一个真正繁荣、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包含了有效的反馈机制,例如,中国政府利用科学民调来了解人们对拟议新政策的看法。因此,即使没有西方模式的选举,也能收到来自不同地区的大量反馈;当官员被提名到新职位时,通常会有一段公示时间,听取同事、下属和上级的反馈。
此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每5年会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政府每年也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作报告,这些报告都听取了大量相关官员、专家和民众的意见、建议。这些工作报告并不仅仅是高层领导为了形式和仪式来编写的,而是由许多小组起草的,并向许多官员和专家征求反馈意见。在起草期的6至8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内,这些文件被反复传阅修改。
那么,我的中国朋友们会问,为什么世界对中国共产党有误解?我认为,问题部分出在语义表述上,因为英文中的“party”一词,在西方民主政治体系中指的是,在自由公开的多党选举中参与竞争的政党,那么,不是在自由公开的多党选举中参与竞争的政党,“必定是”用武力进行专制统治。
这种表述对中国的政治体系是有误解的,中国的政治体系是建立在不同的原则基础之上,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而不是一个竞争性政党。它是来自社会各阶层的精英团体,由不到7%的人口组成,但以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为己任。
为此,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党,有更高义务来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和福祉,包括改革、法治、政府透明度、公众参与治理以及增进民主、各种自由和人权。这些都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真实挑战。
有些外国人会惊叹,中国是如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做到感染率和死亡率相比其他国家要低得多的。我认为,中国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与打赢脱贫攻坚战有着共同原因,即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和组织力。这种明显的相似关系,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治理体系变革。
所有的政党、所有的政治制度都离不开各种权衡考量。虽然实现国家目标确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的优势,但这并不是评价政治制度的唯一标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需要进一步改革、开放,以及不断完善政治体制。
习近平主席在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正式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特别是消除所有绝对贫困;同时开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即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既是对中国共产党过去成就的肯定,也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未来的承诺。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重大战略愿景,有其国内和国际内涵。在这里,我将重点讨论中国的国内复兴,主要围绕三个主题展开。
第一个主题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活力。习近平主席曾说过,“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他指出,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强调尽管“历经千锤百炼”,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第二个主题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为了全体中国人民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断奋斗,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第三个主题是,中国的伟大奋斗和自力更生需要。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13次提到了“struggle”(对应“奋斗”“斗争”)一词。习近平主席正指引人民应对不确定的未来。
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带领下,中国面对的一个挑战是如何激发创造力,鼓励创新,这需要创新、不拘一格且有时是颠覆性的思维方式,习近平主席称,这对中国成为科技强国,以及在新时代推进经济社会建设、实现中国梦至关重要。
那么,未来的历史学家会如何评价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以下是他们会密切跟踪的三个长期问题:
1.中国相对贫困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由此实现的“共同富裕”,如何确保可持续性?是否存在倒退现象?“乡村振兴战略”在改造农村和缩小城乡差距方面的效果如何?
2.中国在实现科技自主创新方面的成效如何,特别是人工智能和最先进的半导体制造等高科技领域?
3.中国如何合理地处理电子信息和大数据问题,包括信息存取控制、经济杠杆和个人隐私问题?
我个人认为,习近平主席2021年7月1日的讲话,包含了对过去的肯定和对未来的期望,与习近平主席2006年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与我的谈话相一致。“可以这么说,我们已经取得了成功”,习近平主席当时这么说道,“但是,我们应对现有的成就保持谨慎的态度”。他呼吁,中国朝着“我们下一个更高的目标”迈进,并认识到“我们现在取得的成就与我们的最终目标仍有一定距离”。他指出,这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这就是通往2049年的路线图,也是通往习近平主席所说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线图。
祝愿中国社会科学院本届国际学术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你们!
(这是作者在首届“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发言摘要)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