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中国▪国际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2021年10月15日 07: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0月15日第2266期 作者: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深刻改变了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这条成功的道路在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应对世界性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是一条促进人类发展进步、创造人类美好未来的人间正道。

 

  国际维度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道路问题是国家治理的根本问题,道路优势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优势。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是世界各国的命脉所系,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艰苦探索的历史性课题。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带领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经过不懈奋斗实践,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和发展这条新道路,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中国人民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改变,不仅用短短几十年时间基本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能完成的工业化进程,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而且打破了只有遵循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才能实现现代化的西方神话,深刻改变了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人民幸福安康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人类发展进步、创造人类美好未来的人间正道。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总体目标。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和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各个国家的制度和发展阶段不同,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也有区别。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和历史使命,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既擘画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总体目标,也为世界未来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于全人类整体利益和共同发展,强调人类共有一个地球家园,各国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加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契合了各国人民的共同期盼,也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它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相结合,把满足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相结合,引领中国与世界朝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发展,充分彰显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全球包容性,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世界尽责、为人类担当的天下情怀。

  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价值纽带。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类共同价值就一直客观存在,并且成为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宗教的人民交流往来、合作发展的观念基础。各国历史文化、制度体制、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各国人民都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全人类共同价值凝聚了人类不同文明、不同现代化道路的价值共识,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

  全人类共同价值将中华优秀文化基因扩展升华到世界维度,实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智慧的国际对接,超越了阻碍人类交往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障碍,为国际社会实现广泛团结画出了价值“同心圆”,为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共同价值纽带。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成员,这一价值追求也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中国本着对人类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定不移地倡导和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把全人类共同价值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本国人民利益的实践中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追求公平正义,增进人类福祉,实现人类解放。

  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基本原则。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潮流,也是中国现代化道路遵循的基本原则。近百年来,从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文化基因中,从近代以来中国一脉相承的现代化求索历程中,从中国与西方大国崛起的相互比较中,中国现代化始终遵循和平发展的轨迹、逻辑和方向。中国人民坚定地走出了一条强而不霸的复兴新路,开辟了一条维护和平发展、促进合作共赢的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不是靠殖民掠夺和侵略扩张走出来的,而是超越“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和“文明冲突论”“零和博弈”的思维方式,通过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生产力,通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自身发展,又通过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的道路。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也希望世界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坚持这条被实践证明是走得通、走得好的正确道路。

  以共商共建共享共富为鲜明特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遵循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具有世界现代化的普遍特征,更有基于自身国情生发的鲜明特质。我国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其进程长期复杂艰难,展现出共商共建共享共富的鲜明特质。共商就是现代化蓝图由各民族各地区各部门平等协商和规划,充分听取建议和诉求,鼓励各方积极参与。共建就是各方携手建设和贯彻落实,各主体加强协调合作,统筹兼顾彼此利益关切。共享就是各民族各地区共同分享现代化建设成就,提倡共同参与、共同担当。共富就是努力解决两极分化、地区差距和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等问题,让现代化成果最广泛地惠及人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商强调起点平等,共建突出过程合作,共享重在结果同当,共富旨在共同获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丰富拓展了世界现代化的路径,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对于促进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和各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以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为实践路径。当今中国是世界之中国,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当今世界是各国人民之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在这样一个国家相互依赖日益加深、中国与世界不可分离的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应如何相处、应构建什么样的国际关系,这是摆在中国面前的重要考验。新型国际关系是新时代中国发展与其他国家关系的战略选择,也是各国现代化道路交流互鉴、和谐共荣的实践路径。由于世界现代化道路丰富多样,要实现不同道路开放包容、同放异彩,让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交相辉映,共同编织出斑斓绚丽的精美图画,就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尊互学,实现公平正义、合作共赢,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在开放吸收人类一切有益成果包括西方现代化经验教训基础上自主选择、超越西方现代化模式的产物,也是世界现代化历史整体发展的先进产物。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激荡、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宏阔历史背景,这条成功的道路在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为应对世界经济危机、国际公共卫生危机、全球发展危机等诸多世界难题承担着重要责任。因此,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统筹好两个大局,兼顾好发展自身与造福世界,实现国家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的良性互动,谱写世界各国现代化道路美美与共、共同发展繁荣的华彩篇章。

 

  中国现代化发展之路惠及世界

  中国独特的现代化道路对西方学者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过去几十年,中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成功解决了绝对贫困等问题。就此方面来说,技术对中国现代化进步和发展的贡献毋庸置疑。从目前来看,中国正在规划一条新的前进之路,一条以科技和创新为基础的全新道路。

  对中国而言,取得这样的成就并非易事,目前仍面临多项挑战。其中的挑战包括:重大的技术发展能在多大程度上与解决不平衡和失业等问题的社会政策相结合、自动化是否会导致失业、那些仍处于劳动力市场中的老龄群体将如何适应科技的巨大进步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中国的目标是继续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如果能妥善解决上述问题,那么技术进步势必成为一个重大优势。

  当今世界面临的一大问题就在于重大的技术成就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社会进步,而不是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期间,全球多个国家都已经利用科技生产出疫苗,中国也不例外。中国生产的疫苗已经被中国和多个国家的民众广泛采用,这些都是好消息。然而,我们也要看到,面对新冠病毒这个人类看不见的共同敌人,一些国家仍拒绝合作,不愿搁置政治分歧以寻求协作、共克时艰。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曾在多个场合提醒世界各国应携手合作。很明显,技术进步可以在应对气候变化、终结全球贫困,以及为非洲等地区提供教育机会等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这需要所有国家共同努力。虽然中国在这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只有世界各国携手合作才能更好地推动技术转化。不仅如此,国际社会还面临一个更加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即人类能在多大程度上控制引发战争的尖端科技,以维持世界和平。

  以航天领域为例,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优势。中国制定的“十四五”规划重点强调要通过持续的技术进步实现自给自足,而航天领域的进步就属于这一类。中国为实现以上目标作出了长期规划,付出了艰辛的劳动。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2020年,“嫦娥五号”完成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发表,首次提出“航天强国”的发展愿景,从创新发展能力、科学探索能力、经济社会服务能力、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规划。2021年5月,中国首次执行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着陆,“祝融号”火星车顺利开展了巡视探测。2021年7月,中国空间站宇航员成功在空间站外进行了太空行走,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中国不仅在航天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同时还注重与俄罗斯等伙伴的合作。例如,中国和俄罗斯在2021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期间,公布了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的路线图,并欢迎国际伙伴在国际月球科研站任务的各阶段参与合作。简而言之,大国之间应当摒弃政治方面的分歧,在航天领域积极进行国际合作。

  作为技术创新的引领者,中国在与合作伙伴共同寻找解决方案方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具有更加举足轻重的作用。总之,技术应该是促进进步、保障繁荣、维护和平的中坚力量,各国应当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和宗旨而携手合作。

  (龙豪/编译)

 

  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非洲意义——延安脱贫攻坚的启示

  中国与非洲,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都面临着共同的发展目标和任务。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而大多数非洲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更多艰难曲折,直到今天,仍在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以中国脱贫攻坚的缩影——延安为例,或能以点及面,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挖掘对非洲的意义。

  延安脱贫攻坚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也是比较典型的贫困地区。延安脱贫取得全面胜利,是中国成功实现全面脱贫和现代化发展的缩影和标志。延安脱贫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对于探寻发展道路的非洲国家而言,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是因地制宜、做好精准扶贫。延安按照精准脱贫基本方针,因地制宜地支持贫困地区发展棚栽、养殖、旅游、文化等特色产业,增强了延安地区的经济实力。以苹果种植为例,截至2020年底,延安成为全国种植苹果面积最大的地市,总产量突破370万吨,大量贫困户通过种植苹果实现了脱贫。

  二是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共同富裕。在延安的脱贫攻坚过程中,政府始终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核心位置。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思路,延安实施了民生八大工程,让农民拥有了和城镇居民一样的发展机会,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三是注重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13年,延安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实施退耕还林的意见》,用4年时间完成全市224万亩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通过多年的努力,延安不仅让当地农民有了稳定的收入,而且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

  四是以延安精神扶志、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艰苦岁月中孕育出的延安精神,以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主要内涵。今天,延安精神依然是扶贫干部和群众的精神脊梁。不仅如此,延安还通过教育扶贫、加强基层组织党建等形式,努力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五是改革创新、实行包容性增长。延安不但根据自身的自然和资源特点选择发展与扶贫重点,同时根据扶贫产业重点不断创新。比如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延安根据各地特色,不但发展了畜牧业、林果业和种植业,还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从而探索出退耕还林后多位一体的生态建设新模式,实现了包容性增长。

  延安脱贫的上述经验,为世界,特别是非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智慧与方案。

  非洲现代化道路面临挑战

  非洲的贫困率在全球层面居于高位,其原因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但以外部原因为主。非洲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程曲折。直到今天,非洲的减贫与探寻自主发展之路仍充满挑战。

  非洲贫困是由内外因素所致,其中外部因素影响甚深。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殖民主义及其统治,是导致非洲长期贫困的历史根源;经济上仍受制于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国家对非洲国家急需发展的领域关注不够,对非洲发展实际效用有限;旧有的不公平的世界秩序限制等。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单一经济模式的脆弱性及有限性;政府较为弱势,国家能力不足;长期的政局动荡、民族和边界冲突等干扰发展;腐败、人口增长过快、教育水平低下、资金和技术欠缺等综合因素制约等。

  非洲国家经历了探索现代化道路的曲折历程。15世纪初西方对非洲的殖民掠夺和统治将非洲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20世纪非洲国家独立前夕。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大批获得独立的非洲国家曾选择不同形式的社会主义制度,然而,中间道路或非科学的社会主义实践非但未给相关非洲国家带来预期的发展,反而引发更大问题。冷战结束后,奉行社会主义和一党政治的非洲国家纷纷改旗易帜,转而实行西方式的议会民主和多党制,非洲国家全面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及至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尽管少数非洲国家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但非洲国家总体上仍未有效解决发展道路问题,非洲发展的自主性和一体化进程仍未见明显成效。

  非洲国家实现减贫和自主发展的目标面临挑战。近几十年来,非洲国家特别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越来越重视减贫与发展议题,积极参与联合国的各类发展目标和议程,但减贫和发展目标仍未实现。非洲国家迫切需要内外多种因素推动实现减贫和自主发展,而中国的减贫和发展经验可为非洲提供重要外部参考。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非洲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探索提供了有别于西方的视角,能让非洲国家突破现代化的“单选项”,进一步丰富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对非洲的启示

  喀麦隆雅温得第一大学教授恩科洛·福埃(Nkolo Foé)在延安参观时,曾有感而发,中国发展道路为非洲及广大第三世界开启了另外一条道路,中国现代化道路对于非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延安脱贫攻坚为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对非洲国家有如下启示。

  从国情出发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当然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这对非洲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启示是,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发展是解决非洲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而自主制定国家发展政策并将政治共识与人民利益相统一,则是成功发展的条件。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价值取向是以人民为中心,人是一切生产活动的主体。如果非洲国家领导人或执政党能够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或以人民为中心,非洲民众参与减贫与发展的积极性一定会高,内生动力一定会强,实现减贫发展目标就有了根本保障。

  追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发展格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其追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受制于贫困,当今非洲的环境和生态系统问题突出,但现今非洲发展的时代是21世纪,其外部环境决定了非洲发展必须是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尽管缺少资金,但随着自身发展和国际社会帮助,相信非洲国家能够解决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如期实现非洲繁荣的愿景。

  以泛非主义为精神指引、谋求独立自主发展。延安精神诞生于中国艰苦贫困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其思想内涵对于中国和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全人类脱贫事业都有借鉴和启示意义。而自20世纪初在反对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运动中孕育成长、以消除殖民主义、实现民族自决、促进非洲团结和改善人民生活为核心的泛非主义,同样应成为非洲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实现非洲统一和自主发展的精神内核,指引非洲走向一条独立自主发展之路。

  坚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走和平发展之路。正是处理好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中国才能取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才能在世界舞台上成功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和平发展之路。这一经验对于面临恐怖主义、政局动荡等多重挑战的非洲国家而言,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