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立新:从改革开放看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飞跃
2018年12月28日 08: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2月28日第1606期 作者:郝立新

  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关头,往往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大机遇。97年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近7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40年前改革开放的兴起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构成了五四运动以来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三大历史性事件、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上述历史性事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具有紧密的联系,二者相互之间发生深刻的影响。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迅速被一批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所接受,从而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那么,中国共产党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重要标志。它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实践成果,又通过开启新中国建设的艰难探索,为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准备了基础和条件。改革开放掀开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又一壮丽篇章,催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飞跃是双重的,它既体现在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中,又体现在改革实践和现实发展中;这一过程既是从新的实践上升到新的理论的飞跃,又是从改革的理论上升到改革的实践的飞跃,即经受改革实践检验并指导改革实践的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廓清困扰和束缚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在改革开放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历史性飞跃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启蒙的兴起推动了我们党伟大的觉醒和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的兴起,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巨大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基本原理的重申和大讨论,没有马克思主义关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恢复和确立,就没有改革开放。“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一方面导致我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国家建设百业待兴;另一方面造成人们思想混乱,“两个凡是”的教条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一度遭到严重遮蔽和曲解。党内外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我们党带领人民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还马克思主义本来面目,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从此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

  其次,在改革实践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以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和发展,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系列理论成果概括了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重要经验,汇聚了中国人民的伟大智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勇气、理论自觉和创新精神,吸收了世界发展的文明成果,堪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原创性贡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先进文化建设的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道路的理论,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转化的理论,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以及“一国两制”构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都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

  再次,发展着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成功指导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创新性等特征。马克思主义是在思想解放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结合中发展的,是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之间的良性互动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到成功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人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改革开放实践的检验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又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向世界表明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有客观证明和实践依据的。

  在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之际,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迎来了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是要明确责任,遵循规律,不断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改革开放40年伟大实践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要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这是一条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坚持把它们运用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是要以问题为导向,以人民为中心,以实践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廓清困扰和束缚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要强化问题意识、时代意识、战略意识,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国际视野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紧密跟踪亿万人民的创造性实践,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回答时代和实践给我们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三是要破除教条,开拓进取,勇闯新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的有机统一,它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和伟大奋斗的结果。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也没有可以对中国人民颐指气使的教师爷。教条主义是与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格格不入的。我们在未来前进的道路上,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艰难险阻,将会进行前所未有的伟大斗争,需要我们以巨大的勇气和智慧,发扬鲁迅所概括的在荆棘之地开辟道路的精神,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