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华:“草原金属之路”开启丝路先声
2018年12月14日 09: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2月14日第1596期 作者:杨建华

  中国历史从秦汉帝国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在中国北方和相邻的欧亚草原也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个是在东部形成强大的匈奴联盟,一个是在西边开通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即所谓的“凿空”。其实,张骞一行短短的十几年是无法开通这样漫长的贸易路线的,在这之前的欧亚草原与中国北方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化交往。这在考古上有大量的证据,其中金属品的数量最多,由于金属品代表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其轻便、不易碎等便于携带的特点,很快就在欧亚大陆迅速传播开来。我们可以把这条比丝绸之路更北的位于草原的以金属交往为主要特点的通道称为“草原金属之路”或者“草原高速路”,它是丝绸之路的前身。

  欧亚草原冶金业早期发展

  欧亚草原是世界上最宽广的一个草原地带。自欧洲多瑙河下游起,呈连续带状往东延伸,经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哈萨克丘陵、萨彦-阿尔泰山系、蒙古高原,直达中国东北松辽平原,东西绵延一万多公里。中国北方地区的广义概念是指从新疆到黑龙江的中国北方地带,狭义是指正北方的所谓“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是中原农业居民与北方游牧人互相接触的地带,是欧亚内陆的社会发展动力的发源地,这里有农牧社会的军事接触以及技术、思想、贸易和人群的接触。这个交往分为东西两大区域:西区主要指的是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和萨彦岭由西南向东北分布的地带,这一区域也被称为 “亚洲内陆山麓通道”;东区则包括蒙古高原和外贝加尔等地区。这种金属之路的交往始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直到公元前后,东区形成了匈奴联盟,西区形成了丝绸之路。

  在欧亚草原上,金属的使用与合金的出现最早见于黑海及其以西地区,年代为公元前4700—前4200年,即喀尔巴阡—巴尔干冶金区。第二阶段是黑海至里海的环黑海冶金区,始于公元前4000年的青铜时代,分布范围增大,早段以高加索为中心,受两河流域的北部乌鲁克文化影响,晚段在更北的草原,颜那亚文化和洞室墓文化同时分布在草原的东西部。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冶金技术向东越过乌拉尔山,来到亚洲草原,颜那亚文化向东分布到阿尔泰地区,出现阿凡纳谢沃文化。第三阶段在草原地带形成了西部的欧亚冶金区与东部的亚洲冶金区。第三阶段早期由西向东的文化传播在亚洲草原出现了辛塔什塔—安德罗诺沃文化,欧亚冶金区进入稳定期,西部的木椁墓文化和东部的安德罗诺沃文化分布范围广,形成两大联盟。这个时代由西向东的传播可以从开始于公元前3500年的管銎战斧的时空分布与形态演变为证。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阿尔泰地区兴起一支掌握精湛青铜武器和工具制造技术的人群,但是还保留细石器的制作传统,即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的创造者,他们向西分布直到芬兰,其典型青铜器有带钩铜矛、刀柄有纹饰、刀首有立兽的单刃刀和空首斧。安德罗诺沃文化的喇叭形耳环、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的带钩铜矛、单刃立兽刀在中国境内都有发现。

  中国北方冶金业出现

  中国最早的金属制造中心分布在陕西和甘肃地区的齐家文化,它的同期数量超过其他地区的总和。齐家文化开始于龙山时代,晚期进入夏代,这里发现了上文提到的带钩铜矛、刀柄有纹饰的铜刀等器物,是中国北方接受来自欧亚草原金属器的窗口。

  从商代开始,中原特有的块范铸造青铜器技术日臻完善,中国北方也出现具有自身特色的青铜器,例如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的朱开沟遗址发现了目前最早的青铜短剑,它的造型是仿造广泛分布于长城沿线的骨柄石刃剑。早商的北方类型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出土了最早的兽首匕和由铜戈演变而来的啄戈。

  到了晚商时代,北方青铜器进入鼎盛阶段,分布于南流黄河两岸的陕北与晋北、鄂尔多斯高原和燕山以南,还向北传播到燕山以北、蒙古高原以及米努辛斯克盆地等地区。在公元前2千纪和公元前1千纪之交,米努辛斯克盆地卡拉苏克文化的菌首直柄刀剑又大规模向南传播,经过蒙古国达到中国北方,这是东部草原冶金区范围最大的时期。进入西周时期,东北地区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兴起,青铜器非常发达,有北方特点的武器、车马器和动物纹装饰。分布在更北的蒙古高原和外贝加尔地区的石板墓文化也有几乎相同的青铜器,这是中国北方与东部联系最为紧密的时期。

  游牧化时代丝绸之路形成

  进入公元前最后一千纪,整个欧亚草原和中国北方从事畜牧或农牧混合经济的地区发生巨大变革。畜牧业的发展开始向专业化游牧经济转变,为争夺草场的战争日益频繁,社会的武装化和游动化逐渐增强,武士贵族开始出现,出现了社会的等级化。在游牧化普及阶段,整个草原和中国北方的文化中以短剑战斧为代表的武器、以马衔马镳为代表的御马工具和以动物纹为特点的装饰风格的三要素普遍流行,反映了草原社会的武装性、游动性和共同的崇拜动物的宗教信仰。考古发现表明,最早的三要素发现于公元前9世纪的图瓦阿尔然1号冢,然后不断向西迁徙到黑海北岸,并受到希腊化的影响。

  草原游牧文化对中国北方的影响首先是功能性很强的武器,即短剑与鹤嘴斧,最早见于银川以南的中宁中卫地区,然后传布到内蒙古和宁夏固原等地。文化影响也在推动中国北方的游牧化普及。到春秋战国之际,中国游牧文化达到鼎盛阶段,各地流行用马牛羊的头骨和蹄骨殉牲的葬俗。中国北方在接受了欧亚草原文化的影响之后,形成了穿着自身特色“胡服”的骑射。这种胡服首先发端于赵国北方的内蒙古岱海地区,随后向内蒙古西部和固原等地传播,并影响到周边的欧亚草原地区。进入战国时代,中国与草原的联系中开始出现阿尔泰文化风格,而楚国的织锦与山字纹铜镜也出现在阿尔泰巴泽雷克冻土墓中。到了战国晚期,中国北方的甘肃等地又出现了来自与新疆接壤的哈萨克斯坦天山七河地区的大角羊,标志着天山廊道的开启,丝绸之路已经形成。

  随着中原的燕国、赵国和秦国不断北扩,草原的北亚人种大批南下,北方地区进入民族大融合时期。在内蒙古东周时期的北方墓地中,每个墓地都包含了中原人、北方土著或草原北亚人。长城的建立使得北方文化带的居民一部分融入中原文化中,还有一部分原本南下的北亚人迁徙到了更北的草原,在那里不断统一成匈奴联盟。匈奴占据大部分草原通道,迫使中国与西方的交往通道随即南移,形成后来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中国与西方交往的古老通道,在人类历史上起到文化交往的积极作用,而匈奴联盟的建立是第一个草原帝国,为后来的游牧文明奠定了基础。除了冶金业,中西交往还有来自西亚的大麦、小麦等,在大、小麦向东传播的同时,原产于中国北方的粟和黍向西进入中亚与欧洲,向南传至南亚与东南亚各地。纵观欧亚大陆的历史,农业文明与牧业文明的分界线主要在北纬40度左右,南部有黄河文明、印度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北面有匈奴文明、萨尔马泰文明以及斯基泰文明等早期游牧文明,这两类文明的交往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考古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