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是文明交汇和互鉴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代名词,丝绸之路的历史是全人类共同的遗产。作为丝绸之路上最鲜艳的奇葩,敦煌文化自然也属于全人类。作为中国文化遗产中唯一符合全部世界文化遗产价值认定标准的敦煌莫高窟是敦煌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历史最长久、内容最丰富、保持最完好、特色最鲜明的文化艺术宝库。
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
敦煌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古代丝绸之路上各民族交融的重要舞台之一。自汉代凿通西域以来,丝绸之路的安全得到了空前的保障,中西方交流开始进入政治互信的新时代。人们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以强大的意志力行走在丝绸之路上,在从事政治互动、经贸交往的同时,传播着思想、宗教、艺术、文化,敦煌日渐成为多元文化荟萃和交融的国际都会,见证着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记录着丝绸之路的幕幕精彩,守护着丝绸之路的文化遗存,是展现东西方文化交流历程的活化石,是展示中国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典型样本。
正是由于地处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互地带,作为中国陆路向西开放的门户,敦煌能够依靠华夏文明的深厚底蕴而不断地吸纳东来的异域文化,具有文化孵化、过滤、吸收、再造的特殊功能。敦煌文化是中华文明在继承中以虚心的态度与包容的精神借鉴和吸收人类优秀文明而不断创新与发展的典型代表,是多元文化不断融合的结晶,彰显着华夏文明海纳百川的博大襟怀和开放包容的极大自信,是当今中国向世界展示文化自信、文化包容、文明共存、文化创新的鲜活范例,具有强大的文化感召力和精神辐射力。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说道:“我们都认为,文明交流互鉴是丝绸之路留下的精神财富,民心相通应该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交融的百科全书
敦煌在中国,敦煌文化在世界;敦煌之根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敦煌文化以独特的魅力和莫大的价值为世界所称誉。敦煌文化属于全人类,“世界的敦煌”是对敦煌文化价值最恰当的表达,是敦煌文化当之无愧的桂冠,是敦煌文化影响力最精练的概括。众所周知,因特殊的时局,敦煌文物被掠夺,一部分珍贵文物流散在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芬兰、丹麦、瑞典、韩国等地。然而,“流散”在客观上加快了敦煌文化传播与研究的国际化步伐,同时也使以敦煌为代表的丝绸之路文化研究在全球迅速发展。敦煌文化以其独有的学术价值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普遍认可,以敦煌命名的“敦煌学”因此得以蓬勃发展,成为20世纪“世界学术之新潮流”。敦煌学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国内外学者投身其中,名家辈出,成果丰硕,成为国际性显学。一个世纪以来,敦煌文化的影响力持续扩大,以敦煌文化为代表的丝绸之路文明和丝绸之路精神被广泛传播,将东汉时期应劭所谓“敦,大也。煌,盛也”之寓意发扬光大,做出了划时代的诠释。
敦煌文化的载体有文书、壁画、绢画、法器、汉简、建筑遗存等,内容丰富,领域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宗教、哲学、外交、军事、历史、地理、交通、考古、民族、民俗、饮食、文学、语言、文字、绘画、体育、音乐、舞蹈、戏剧、书法、建筑、文物修复、医学、印刷、历法、天文、水利、数学等诸多学科。而敦煌文书包含的古藏文、回鹘文、突厥文、于阗文、梵文、西夏文、粟特文、康居文、吐火罗文、龟兹文等古代民族文字写卷尤为珍贵,是认识历史上中国与北方各少数民族诸如吐蕃、突厥、回鹘、昭武九姓、党项、波斯、蒙古等的社会经济和宗教文化等诸多活动方面极为重要的文献,同时也是认识古代欧亚历史和摩尼教、景教、祆教、犹太教、基督教等宗教文化的珍稀材料,堪称真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敦煌文化的各类载体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信息,既有未能传世的各类文字文献,包括各类宗教典籍、儒家经典孤本、官文书、私文书、古代科技文献等;又有传神的壁画艺术,包括本生故事与佛教历史故事画、经变画、供养人画、世俗生活画、建筑装饰画、山水花鸟画等。各类文献和壁画不但弥补了汉文传世文献的不足,也为了解中古时期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更为直接和鲜活的资料。特别是洞窟壁画再现了人类活动的历史场景,保留了极为珍贵的历史画面,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为人们开启了品味和欣赏历史情景的心灵之窗。
敦煌是古代中国认识世界的前沿,也是当时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之一。在这里,来自印度、希腊、波斯等国家和中亚地区的文化,与中国文化平等对话,在交流融合中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使其成为中西文明交往中在继承本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纳外来文化而不断创新的样板。敦煌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因动荡乃至战乱而时有低谷,但终能以强大的生命力延续至今,是为数不多的人类文明交往互鉴的共同记忆,成为“一带一路”建设深厚的“历史土壤”,具有取之不竭的历史资源,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最好底本。
文化自信与包容的样本
敦煌文化的启示之一是文化自信。尽管敦煌文化具有多元文化的因子,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是其母体,始终居于主体地位。在敦煌壁画和彩塑中,人们用艺术手段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渴求政治清明、和谐相处、夜不闭户、各安其生、幸福美满的大同世界。在敦煌文化中,处处展现着在中国文化自信基础上汲取多元文化而不断创新和持续进步的自我消化和自我吸收能力,同时集中反映出中华文化在稳住根基的前提下能够自信地顺应时代的要求而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顽强生命力。
敦煌文化的启示之二是文化包容。只有自信,才有包容。文明在交往中的交锋和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但这绝不是人类文明共处和发展的主流,只有文明的包容与互鉴才是不同文明之间兼收并蓄、和睦相处的正道。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尊重自然和文化的多样性,相信所有文化和文明都能够为可持续发展作贡献。”敦煌文化广泛吸收印度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希腊文明以及吐蕃、回鹘、党项、蒙古等少数民族文化,并融合了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祆教、景教等多种宗教文化,以生动鲜活的实例向世界阐释了中国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相互尊重、博采众长、开拓进取和不断创新的包容形态,是人类文明交往中,中国对多元文化理性回应的真实写照和典型范例。
敦煌文化的启示之三是文化自立。文化只有自信和包容,才能真正自立,才能真正自强。敦煌文化以其独特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就在于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特性,而这一特性是中国文化精华的浓缩。只有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从容自信地对待本土的优秀文化,才能真诚地坚守和不断创新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也只有这样,才会对自身的文化传统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不会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妄自菲薄、崇洋媚外、失去自我,也不会唯我独尊、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敦煌文化为世人所敬仰和赞叹,就是源于其在自信与自立中能够与时俱进并始终向善守正。
在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形势下,多姿多彩的敦煌文化是我们汲取营养、增加智慧的宝贵资源,有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助于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有助于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有助于传承“一带一路”建设中多样共存、互鉴共进、合作共享的丝绸之路精神。在新的全球化时代,敦煌文化是我们以宽阔的胸怀和极大的自信重塑中国特色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也是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信仰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共享和平、团结互信、共同发展、和衷共济的宝贵财富。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