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进:敦煌旅游语言景观的三维透视
2018年11月23日 09: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1月23日第1581期 作者:曹进

  在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如何使敦煌的语言景观更好地呈现国际性、包容性、开放性和多样性,更好地使用多种语言为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游客服务,更好地促进文化和语言互动交流,这一切都值得展开更深入的研究。

  敦煌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资源库”和文化储藏的博大“基因库”,也是多种语言交集的语言“博览会”。其实,语言景观并不是单语或多语的简单陈列或展示,符号之后往往蕴藏着设计者的思想意识和创制体系。勒菲弗尔(Lefebvre)提出的空间概念包含空间实践、构想空间及生活空间三个维度。根据这一理论,以色列的Trumper-Hecht认为语言景观作为一种社会语言与空间现象,也可以对应三维空间理论,从实体维度、政治维度和体验维度三个紧密相关的方面加以考察。

  敦煌语言景观的实体维度

  敦煌语言景观的语言分布情况可以从语码取向、字刻和置放等方面来分析。敦煌的语言景观呈现多语符号并存现象,共出现七种语码符号。按出现的频率,分别为汉字、拼音、英语、日语、韩语、阿拉伯语和法语,这一点体现了Fishman强调的多语环境中符号选择的“恰当”问题,即在何时用何种语言向谁说话的问题。汉语通常被置于最为明显的位置。如在鸣沙山—月牙泉景点入口的一块木质褐色引导牌上,其顶部由字号较大的汉字呈现出“鸣沙山”“月牙泉”字样,而英语和韩语的字号则较小。标牌底部,用一个较大的箭头为游客指明通向景点的正确方向。该标牌的形状为一只骆驼,因为骆驼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工具,现如今是莫高窟—鸣沙山景区的游览和交通工具。这样的景观设计不但吸引了游客,也达到了宣传敦煌旅游的目的。

  在信息呈现方面,敦煌语言景观一般会以各种语码对等呈现,但在部分标牌中,各语码呈现的信息并不对等,其中,汉语信息呈现完整,但无外语信息。在呈现语言文化信息方面,传统载体往往是金边蓝底金字,显得华贵大气庄重。例如,莫高窟牌坊上是郭沫若所题的“莫高窟”三个汉字;迎客牌坊上则是于右任书“石室宝藏”四个行书大字。敦煌火车站站名“敦煌”由著名敦煌学家段文杰题写,与市区内的牌坊上蓝色背景“敦煌”两个金字旨趣相应。在鸣沙山—月牙泉景区的灰白色石头上,用汉英双语的红色字体标明的游客所在位置,景区出入口则是木质汉英双语警示牌。但在棕色木质的雅丹景区标牌上,标题是汉、英、日、韩四种文字,正文则为汉语。

  敦煌的语言标牌涉及单语、双语、三语、四语和五语标牌,其中双语标牌居多,双语标牌中,又以汉语和英语结合的标牌最多。英语的使用频率比日语、韩语等其他语言高得多,在敦煌语言景观中占据很大的比重。作为全球通用语,英语在旅游语言景观中具有重要的信息传播功能,也有助于塑造全球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景点形象。汉语作为一种主体性语言,通过和英语、日语、韩语等的密切接触,形成了和谐的语言生态。

  敦煌语言景观的政治维度

  政治维度考察决策者的观点和意识形态如何影响语言景观建设。语言景观是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实施情况的物质体现,语言标牌多语顺序的排列,必然蕴含着语言政策与规划的深层考虑。Spolsky提出的公共标牌语言选择理论指出,公共标牌上的语言选择通常应考虑三个因素:使用创设者熟知的语言书写、使用读者能读懂的语言书写、使用能标明自己身份的语言书写。敦煌标牌创设者在设计标牌时考虑到了上述理论中的语码选择、信息呈现位置、呈现方式等因素。

  第一,国家政策对语言景观规划具有重要的作用。2016年开始举办的“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SRDICE)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合作的平台,承载着重要的国家使命。敦煌作为“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的节点城市和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永久会址,语言景观设计体现了国家意志,彰显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logo标识整体造型是个“文”字,表意直接,紧扣博览会“文化圣殿,人类敦煌”的总体定位。除了舞剧“丝路花雨”和“大梦敦煌”之外,“又见敦煌”“敦煌盛典”“敦煌神女”“朝圣敦煌”全国美术作品展、“文化创意展”“书香丝路精品图书展”等演艺和展览活动也纷纷加入到博览会语言景观建设的队伍中来。规划部门和文化部门以文博会为契机,以汉英为主,多语并存,全面开展和规范敦煌语言景观建设。

  第二,游客群体的来源、人数、消费水平等是构成旅游区标牌语言选择的关键。敦煌标牌创设者通过汉语、英语、日语、韩语等把自身和游客联系起来,通过语言文字进行方位引导、景点介绍和商品服务。敦煌旅游语言景观中的标牌并非简单、孤立的信息载体,而是以多种语码形式传播旅游信息。敦煌语言景观信息呈现采取不同的字体、色彩、材质以及置放位置,便于游客快速有效地获取所需的信息。标牌文字与图案展示了友好、真诚的服务形象以及国际化旅游城市的崭新面貌。木质标牌亲切自然,手感温润,自然裂纹道出了历史的沧桑与演变,褐色标牌接近沙漠或戈壁滩色,与自然融为一体;灰白色石制标牌坚固耐用,凉爽冰冷,感觉可以抵消沙漠热浪。

  第三,语言的经济价值是旅游城市中语言景观设计的重要因素,拥有主导地位的语言往往会对字号、字体、色彩、呈现形式加以特别设计。敦煌的语言标牌多以全体游客为话语对象,但也有一些标牌则以特定人群为话语对象。规划部门在语言标牌设计中较多使用英语、日语和韩语,因为来自欧美、日本、韩国的游客较多,这么做可以吸引更多潜在的海外游客。旅游景区的语言景观构建是由文化和经济驱动的行为,规划部门和旅游经营者通过语言景观来传达身份特征、文化传统、本地特色等多重符号意义,并以此作为吸引游客的文化资本,实现文化传播和经济建设的双重目的。

  敦煌语言景观的体验维度

  体验维度考察语言使用者对语言景观的态度、理解和接受程度。语言景观既是游客消费的首要符号资源,也是改变游客对当地旅游文化观念的视觉符号。正如德里达所言:“语言在改变符号的同时也改变符号表达的观念。”敦煌语言景观的构建需要通盘考虑游客身份的多元性和旅游动机等因素,也要努力满足游客对真实性、艺术性及视觉器官的新奇体验等方面的需求,数字敦煌就较好地满足了这方面的需求。

  由于敦煌的日、韩游客数量众多,景点标牌除使用中英文之外,也常提供日语和韩语的标牌,以及日语、韩语宣传网站。敦煌语言景观通过多种语码构建视觉消费空间,在发挥信息功能的同时,也塑造和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敦煌市区随处可见飞天图案。大街上路标很多,指示清晰,而且都是中英文双语的。敦煌市步行街布满极具特色的藻井图案地砖,且都标注了年代和来源,在褐红色地砖的围拱下,黑色的藻井地砖成为敦煌语言景观的又一特色。游客可以充分体验到“身在市区,感受莫高”的亲近感。近年来,敦煌旅游景观在“数字敦煌”的助力下,以汉英双语方式完美呈现了莫高窟的精美,打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更好地满足了游客游览、欣赏需求。

  城市发展离不开语言建设,建设多语言景观,既是语言应用的需要,也是城市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如何使敦煌的语言景观更好地呈现国际性、包容性、开放性和多样性,更好地使用多种语言为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游客服务,更好地促进文化和语言互动交流,这一切都值得展开更深入的研究。

  (本文系2016年度兰州市社科规划项目“兰州市城市文化符号表征建构探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