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德:基于东方智慧的新生态文明之路
2018年11月02日 09:4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1月2日总第1566期 作者:张孝德

  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开启了一个新时代。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不是单纯的治理环境战略,而是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一系列变革的新文明模式创新战略,是一个关乎中国与世界文明发展命运的战略抉择。

  生态文明建设是基于解决当代世界遇到的共同环境问题而提出,并尝试探索一条基于中国智慧的新治理之路。

  在技术崇拜盛行的背景下,很多人对中国方案能够为世界环境保护作贡献仍持怀疑态度。因为到目前为止,治理环境的先进技术和成熟的制度都在西方。其实当代人类化解环境危机,遇到的最大难题不是缺少技术,而是治理的哲学和思路出了问题。早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了环境治理,不可否认,其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它走的不是一条可持续的治理之路。

  按照这条路走下去,世界面临的环境危机无解。西方发达国家在治理环境问题上,走的是一条局部治理和污染输出的外部治理之路,对造成环境污染深层根源的高能耗、高消费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却触动很少。由于缺乏从根源上系统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方法,西方发达国家走了一条利用国际贸易优势和通道进行污染输出的道路。从局部看,西方发达国家的GDP是绿色的,他们生活的空气质量很好,但不要误认为这是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进行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结果。从全球看,他们空气变好,是让全世界为他们买单的结果。这种治标不治本、损人利己、不可持续的治理模式,不是生态文明思路。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很快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2013年2月,联合国环境署第二十七次理事会通过了《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标志着国际社会对中国理念的认同和支持。

  2015年11月30日,习近平主席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提出了解决世界气候问题的三大理念。一是明确提出巴黎大会应摈弃“零和博弈”狭隘思维,按照“己不所欲勿施于人”新思维,在互惠共赢中“创造一个各尽所能、合作共赢的未来”。二是摈弃对立思维,以“包容互鉴、共同发展”的新思维,面对全球气候的挑战。三是以中华民族特有的天下观、义利观,明确向世界表明中国在气候治理上的自主贡献和担当。

  2016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根据习近平的“两山”论发表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该报告对习近平的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理念给予高度评价。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为指导中国绿色发展作出了贡献,也对世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题的重要演讲,向世界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中国方案。

  长期以来,影响世界的话语权一直被西方垄断。我们发现,当代中国正在以自己的智慧和思想影响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走向了不同于西方的新文明之路,这标志着一个划时代的转变。

  在20世纪80年代,理论界就已提出生态文明理论,但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世界范围举起生态文明大旗,中国是唯一的。这充分说明,当代中国站在了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制高点上。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方案,给当代世界带来黎明曙光的不是技术、GDP,也不是某一方面的制度,而是基于东方智慧天人合一的新自然观,利他共生的新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哲学,对未来新文明世界的不倦探索。

  从历史上看,真正开启近代西方文明的源头,不是英国的工业革命,而是14—16世纪发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这不是偶然,而是体现了世界历史的演化规律。在人类文明史上,开启人类文明新时代,往往是从思想、理念和文化开始的。

  当代中国贡献世界的东方智慧,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优秀文化遗产。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新时代的高度来看,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重大战略,都是相互联系的。进入新时代的中国,需要系统的文化自信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天下观,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探索让中国与世界共赢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与生态文明部)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