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友兰:《论语》英译海外传播多元化策略
2018年10月19日 09: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0月19日第1556期 作者:陶友兰

  1809年以来,《论语》的英译本(包括全译本和节译本)有50余种,在不同时期对英语世界的读者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在21世纪,为了中华文化更好更主动地走向世界,有必要对《论语》英译进行多元策划,进行海外多渠道传播。

  首先,推荐《论语》英译走进课堂或选入教材读本,融入学习汉字的过程中。《论语》的翻译和传播可以和海外500多家孔子学院结合起来。孔子学院以孔子作为中国文化的形象品牌,《论语》理应成为其必修课程,但是现在很少开设这门课,也还没有这样一部给外国人讲授《论语》的教材。国家汉办推荐的吴国珍翻译的《〈论语〉最新英文全译全注本》虽然通俗易懂,可是560页的厚重解读对普通读者来说还是有些望而却步。顾村言认为,“编写适合于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人易学易理解的、篇幅较小、浅显易懂的国别化《论语》教材是非常急迫的和重要的”。另外,在国外的东亚系或中文系双语教材里,可以选择部分朗朗上口的《论语》英译文,供年轻的读者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加强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其次,《论语》译本多层次化、多模态化。经典的翻译要考虑到读者对象,既要面对专业读者,满足他们较高的品位和欣赏要求,也要为普通读者着想,让他们能够轻松地阅读经典,吸取他们需要的智慧。从《论语》的英译历史看来,海外译本中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译成学术型著作,面向专业读者。这类译文注重考证原文的义理辞章,尽量贴近原文的解释,注重译出中国哲学著作的内涵,如理雅各、韦利、刘殿爵、黄继忠、程石泉等译者都在追求再现《论语》的哲学本原。还有一种倾向就是译成通俗性著作,面向普通读者,意在向英语读者介绍中华文化,传播东方智慧,如林语堂(节译)、李祥甫、道森、华兹生、亨顿、庞德、魏鲁男、斯林哲兰德等译者通过各种翻译策略,还原《论语》通俗易懂的一面,让英语读者读起来感到亲切并引起共鸣。

  就传播效果而言,《论语》的翻译应该分层次,针对不同水平的读者,采取不同翻译策略,根据目标语语言特点,选用易接受的表达方式,推出有针对性的译本,如《论语》英译的儿童版、青少年版、大学生版、学者版、研究者版。根据网络统计,赖发洛《论语》英译本传播媒介最多——唯一同时拥有纸质版、Kindle版、iBooks版、AudioBooks版,三种电子版为其带来了任何译本无可比拟的读者规模,其受众均以欧美人群为主,达到了传播《论语》精髓的目的。所以,从翻译的传播模式和受众角度出发,新时代《论语》译本可以多模态推广,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译本电子版:译本由纸质版变成电子版是很容易的,只要解决版权问题,理论上讲电子版会更畅销,因为便于读者携带和阅读。2.译本网络版:很多《论语》译本都可以从网上下载阅读,如大卫·柯利、辜鸿铭、赖发洛、苏慧廉、斯林哲兰德、穆勒等的译本。3.译本视频化:模仿《百家讲坛》,以开设专门《论语讲坛》电视频道,请《论语》研究专家用外文讲解《论语》的每一句含义,同时邀请著名《论语》译者讲解他们是如何理解和翻译的,通过微信微博方式加入读者的理解和讨论,达到经典译本传播效果最大化。4.译本漫画版:据强晓(2014)统计,目前海内外已出版四本漫画版《论语》。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总部2011年也组织编写了《漫画〈论语〉全译本》一书。5.译本影视版/动画片:从电影《花木兰》在西方成功地宣传了中国文化元素的实例可以得到启示,《论语》影视版会更有效地让《论语》走向西方观众。2008年由山东盛世孔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的《论语故事》国产动画片52集,每集时长为11分钟,寓教于乐,非常有启发和教育意义。如果译成英文,在外语频道或海外汉语频道播出,对青少年读者学习《论语》将会有很大的帮助。6.译本光盘化:《论语》光盘配上中英文朗诵和音乐。7.开设《论语》英译网站或云平台,将其汉语版和不同译者的英译版都放在网页上,便于读者展开对照阅读,随时加入读者自己对《论语》的理解,写下读后感,从而实现译者和读者的对话,以及对《论语》所代表的中华文化的广泛普及和传播。

  《论语》毕竟是经典之作,关于《论语》的注疏就不计其数,所以其英译本更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都能领会其精髓的,因此需要有学界和译界的导向和宣传。例如,国内学者研究较多的是理雅各、刘殿爵、威利、庞德、安乐哲和罗思文、辜鸿铭、斯林哲兰德的《论语》译本。除了以何刚强教授和黄国文教授领衔的《论语》英译研究团队,有关《论语》英译研究的博士论文最具代表性。例如,岳峰和陈克培对理雅各的研究;金学勤比较研究理雅各和辜鸿铭之《论语》英译本;曹威、刘雪芹、王琰、张德福等从跨学科角度研究《论语》英译。在西方,汉学家们对《论语》英译本进行研究和比较的有:美国汉学家何谷理、杜润德针对刘殿爵《论语》英译本,亨德森针对白牧之和白妙子的英译本,法国华裔汉学家程艾蓝比较利斯和黄继忠两个译者的《论语》译本,郑文君比较评析安乐哲和罗思文、白牧之和白妙子、利斯、黄继忠等人的四个《论语》英译本,美国汉学家史嘉柏就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七个《论语》英译本如安乐哲和罗思文合译本、刘殿爵1992年版译本、道森译本、利斯译本、黄继忠译本、亨顿译本、白氏夫妇合译本加以评析。这些中外研究《论语》英译的专家们的评判和分析,对海外读者的接受具有很大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因此不可忽视。

  不论对《论语》英译本如何策划和传播,最终目的是吸引读者,促成中西文化交流和对话。潘文国教授提出,“在典籍英译过程中一定要研究读者,研究读者心理,要研究怎样用他们最认可的方式、接受他们最需要、当然同时也是我们认为最值得提供给他们的东西”。因此,通过各种学术的和民间的调查,研究英语话语体系特点,了解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心理期待和审美观,也有利于《论语》英译的海外传播。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