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鹏:高度重视语言学研究方法
2018年09月14日 09: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9月14日第1537期 作者:李德鹏

  语言学界有些学者存在这样的想法:“语言学研究方法直接拿过来用就是,有什么可研究的?至于创造新的研究方法,整个语言学界也没有几人能做到,又何间焉?”这种观点是有问题的,中国的语言学研究方法问题不仅值得研究,而且需要特别重视,接下来,就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对中国语言学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必要性。

  研究方法非常重要

  从学科角度看,语言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语言的结构和功能,而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使用是个性化的,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不但表现多样,还分布零散。要从这些繁杂的语言事实中发现语言的结构和功能规律,必须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邢福义在《汉语语法学》中提出,“汉语语法学系统具有‘三层结构’,底层是‘事实’,系统的建构以客观事实为基础;顶层是‘目标’,任何系统的建构都以揭示规律为目标;中层是‘理论’,任何系统的建构都是由所据理论决定其基本面目”。邢先生所说的中层理论,主要是指研究方法,也就是说,没有研究方法,底层事实和顶层目标之间会有断层,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从国家角度看,创新中国语言学研究方法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涵盖了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只有每个领域都构建出本学科的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宏观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才能构建成功,二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无数个亮的“点”才能组成亮的“面”。一言以蔽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基层努力”。对于中国语言学界而言,当前的任务就是建构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语言学理论体系,而中国语言学研究方法就是中国语言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研究方法存在问题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当前的研究方法对不对的问题,错误的研究方法不可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其次是研究方法运用是否适当的问题,如果生搬硬套,即使研究方法是正确的,也不可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关于第一个问题,在语言学研究中,无论采取什么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必须是正确的,这是常识。当前在语言学界存在这样一种思维定式,既然是大家都在用的研究方法,肯定是正确的。其实不然,目前语言学界一些所谓“公认”的研究方法,是值得商榷的。例如,区别词和短语的扩展法在语言学界认可度非常高,但这种方法就值得商榷。事实上,词不能扩展的说法是对的,但是推不出不能扩展的就是词,这违背了逻辑学上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基本规则。我们把“词不能扩展”的形式变换成充分条件句,“如果某个双音节成分是词,那么它不能扩展”;“不能扩展的就是词”也变换成充分条件句,“如果某个双音节成分不能扩展,那么它是词”。这里的“某个双音节成分是词”是前件,“某双音节成分不能扩展”是后件。“如果某个双音节成分是词,那么它不能扩展”符合规则“由肯定前件,可以推出肯定后件”,但是“如果某个双音节成分不能扩展,那么它是词”不符合规则“由肯定后件,不能推出肯定前件”。扩展法的讨论给我们一个启示,所有学者在运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之前,都要亲自验证真伪,不能迷信任何权威专家的观点,不然就犯了“诉诸权威”的逻辑错误,即以权威人士的只言片语来肯定一个论题。

  关于第二个问题,已经证明是正确的语言学研究方法,也非放之四海而皆准,还有一个适用对象的问题。例如定量研究法,这种方法本身是正确的,在语言学研究中,定量研究法主要用来对某种语言现象进行数量统计,以揭示现象背后的规律。我们可以运用定量研究法来界定现代汉语是单音节词占优势还是双音节词占优势,还可以用来确定不同语体中疑问句的使用频率高低,但不能用来作为词和短语的划界标准。目前语言学界有不少学者把频率作为词和短语的划界标准,统计某个双音节成分在文学作品中的使用频率高低,或者问卷调查人们认为某个双音节成分是词还是短语的数量多少,以此作为判定标准,这里的频率统计就是定量研究法,是根据使用数量的多少来进行性质判定。朱佩娴先生在《人民日报》刊发的《“定量研究”需三思》一文明确指出,“定性研究收集到的‘属性’信息,能回答‘有无’或‘是否’的问题;而定量研究收集到的‘数量’信息,能回答‘多少’或‘大小’的问题”。也就是说,对于汉语中某个双音节成分而言,定量研究只能回答它的使用频率高低问题,不能解决其“是”或“不是”词的问题。语言学研究中一些所谓的权威研究方法,还是值得商榷的,语言学研究方法本身是有研究空间的。

  问题得到重视

  令人高兴的是,前面提到的中国语言学研究方法重要性、真伪和使用不当等问题,已经引起了学术界部分学者的高度重视。

  《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自2012年起组织召开“中国语言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问题学术讨论会”,至2018年已经召开七届,共计有国内几十所高校的近百名语言学专家学者积极参与,专题讨论当前中国语言学研究方法和方法论问题,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语言学理论,体现了当代中国期刊界和语言学界的时代担当。希望语言学界有更多专家学者关注中国的语言学研究方法问题,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智慧。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语言战略背景下的汉语修辞能力标准研究”(17BYY15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